天天看點

會用風藥,治病就多了一個手段,弄懂風藥,要從脾胃論慢慢領悟氣不活潑,加少量羌活、獨活,可以流通五髒真元。《傷寒論》上說:

作者:積極心理學和中醫妙方

會用風藥,治病就多了一個手段,弄懂風藥,要從脾胃論慢慢領悟

氣不活潑,加少量羌活、獨活,可以流通五髒真元。《傷寒論》上說:“若人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仲景已經在《傷寒論》中透露了治病的要訣,就是要讓人身體元氣流轉起來,元氣沒有流轉升降起來,吹一陣風,人也會得病。不是風邪厲害,而是人身體氣機不暢通。這句話也展現張仲景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用什麼藥,用風藥。治未病的關鍵在于流通五髒元真,令五髒元真靈氣流通起來,風藥就有這個能耐。

後世李東垣也是善用風藥撥動氣機的高手,起初,很多人對風藥的加入不甚了解,後來終于明白,風藥不僅可以一時大刀闊斧,更可以小小與之。臨床其妙不可盡言。

沒有外感病的時候,可以小劑量運用,比如3~5克,撥動髒腑氣機。感受風邪,頭痛頸強,周身酸脹時,可以大劑量地用,比如10~15克。這樣,“未病防風,有病祛風”,都可以用風藥,因為“風為百病之長”!

防風是風藥之潤劑,小劑量可以在五髒之間建立一個流通活潑的氣場。“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人體氣血能夠像水流一樣,互相沖擊對流起來,身體就很難生病。而祛風用稍大劑量的風藥,那就不局限于在五髒間建立氣場,而是把侵入身體的風邪,由肌肉血脈到皮膚毛發,層層逐出體外。

用風藥羌活、獨活熬湯,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喝少一點,人覺得像喝酒一樣,心胸活躍溫暖,再喝多點,就覺得背部毛發都開張冒汗。可見,劑量多少,效果也完全不同。

大風散氣,小風通氣。嘗風藥時,同樣小半杯,有人出頭汗,有人出背汗,有人不出汗卻也覺得比較清爽,用藥才是中醫的秘訣。

風藥用量大,會耗散人元氣,如果碰到身體皮毛被寒濕風邪閉住的時候,就需要量大一點的風藥,即使耗散一些氣血,也要把風邪驅散出身外,這樣邪去而正安,除非是身體特别虛弱的人,不宜重用風藥,以免有散氣之弊。

風藥除了直接驅散身體内風邪的功用及流通身體髒腑真氣的作用外,還可從更高的角度來看風藥,用藥的境界有不同,結果也有差異。

風藥,李東垣說:“風者,春也,木也,生發之氣也。”用這股春生之氣來用風藥,意境高遠。癌瘤腫塊,甚至疑難雜病的病人,許多都表現出一派秋冬肅殺之氣,所謂枯木逢春,可吐新芽,用風藥就是把身體那股生機給醒過來。如同春風又綠江南岸,又如同春陽融雪,把冰塊(腫塊)給吹化了。

有了這個視野,看李東垣的《脾胃論》,那就不得了了,其中,升陽除濕湯、升陽散火湯、補中益氣湯等,每一首方都了不得。後世說“外感法仲景,内傷從東垣。”頗有見地。帶着風藥的思維再讀《脾胃論》《蘭室秘藏》,将會受益頗豐。

當今,陝西渭南老中醫孫曼之先生,堪稱娴熟應用風藥的高手,在他的處方中,每每可見風藥,因為善用風藥也使其臨床療效更上一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