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佛山文博和非遗十件大事揭晓,南海占4席

日前,“2021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最终结果揭晓。在佛山文博和非遗大事中,南海共有4件大事入选。

其中,“‘南海有礼’系列文创产品荣获中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案例”与“南海区大沥镇青峰岭发现古代墓葬群”“听鸿夜话系列活动”三件与南海相关的大事入选2021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入选2021年度佛山非遗十件大事。

4件大事集中反映南海文博事业发展成果

佛山文博和非遗十件大事年度评选活动是从2017年开始启动的,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年,在佛山文博界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南海入选的4件大事类型丰富,集中反映了去年南海文博和非遗文化发展成果。

2021年5月16日,南海区博物馆“南海有礼”文创空间正式启用。今年,广东省南海区“南海有礼”系列文创产品入选2021年度中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案例,该项目是代表广东省获选2021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的两个项目之一。

佛山文博和非遗十件大事揭晓,南海占4席

南海文博文创礼品店“南海有礼”设在南海区博物馆内。

南海区通过政府采购服务、举办“南海文博IP活化大赛”、公开与定向征集、成果共创共享等方式,联合“南海区博物馆联盟”的10家文博场馆于2020年4月启动了南海文博资源活化项目,委托佛山洛客众创科技公司面向全球设计师征集南海文博IP文创设计作品,成功活化了一大批文博IP,产生了100多件(套)文创产品设计成果,现已有40款文创产品进入量产和公开销售阶段。

南海区博物馆还在馆内设立了“南海有礼”文创空间,分为阅读区、休闲区、文创商店三大区域,通过公开招募运营合作单位以及IP授权等方式,顺利实现了文创产品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展示销售。此举是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文创方面的探索,也是南海区政府的担当作为及勇于探索的举措。

去年4月25日,南海大沥镇青峰岭建设工地发现古墓葬,这是去年广东的重大考古发现。随后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青峰岭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墓葬64座,其中汉墓7座,明清时期墓葬57座,出土陶器、石器、金属器、有机质文物等各类小件500余件。汉代墓葬以木椁墓为主,墓葬结构完整,出土的木器、漆器在佛山地区属首次发现;明清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人骨及木棺葬具保存较好。

佛山文博和非遗十件大事揭晓,南海占4席

南海大沥青峰岭发现的古代墓葬群。

“听鸿夜话系列活动”由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南海区文广旅体局主办,南海博物馆联盟、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承办,实现市民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对话”,创造立体生动的传统文化活动体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悦民。目前“听鸿夜话”已举办至第三季。

而在2021年度佛山非遗十件大事中,南海的“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入选。2021年是中国与科威特建交50周年,为纪念中科两国建交,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去年4月8日,“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上线,启动仪式同日在佛山市南海区智城西洋艺术馆举行,展期持续至7月8日。展览展示了中国的瓷器、丝绸、古典家具、地方特色非遗及非遗文创,以及科威特的传统萨杜编织和枣椰树等百余件展品。

佛山文博和非遗十件大事揭晓,南海占4席

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启动仪式在南海区智城西洋艺术馆举行。

建设生态保护区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

近两年,南海文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有力政策支撑。2020年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群规划》,深化七大系列场馆和三大集群博物馆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金融博物馆项目和建川新中国百年博物馆项目等龙头项目筹建工作。

2021年南海出台了《南海区文物保护与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切实做好南海区390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修订并公布《佛山市南海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历史传统文化保护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修订《南海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延长扶持办法有效期至2026年,继续完善非国有博物馆扶持体系,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资助。

此外,南海积极引导非国有博物馆申领省、市有关扶持资金,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水准。同时,继续发挥南海博物馆联盟作用,建立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帮扶合作机制,策划举行系列活动,推动全区博物馆在藏品信息、展览策划、社会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南海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承地,也是港澳和海外广府文化的重要来源地,建设广府文化(南海)生态保护区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南海已完成《广府文化(南海)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编制。

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南海将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实施《南海区文物保护与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线,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工作,跟进文头岭窑址、奇石窑址考古发掘,协调各部门做好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同时突出跨界融合,构建“博物馆+”格局。鼓励博物馆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内社会民生事业和旅游、文创等产业的发展,构建“博物馆+”发展格局。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为行动指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让南海区66个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

接下来南海还将鼓励将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列入中、小教学实践点,广泛引导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推广九江双蒸、香云纱等南海特色产品,做好“南海有礼”文创产品知识产权登记保护,拓宽南海文创产品销售市场。

【南方日报记者】孙景锋

【通讯员】南宣

南宣供图

【作者】 孙景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