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山文博和非遺十件大事揭曉,南海占4席

日前,“2021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遺十件大事評選活動”最終結果揭曉。在佛山文博和非遺大事中,南海共有4件大事入選。

其中,“‘南海有禮’系列文創産品榮獲中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産品開發案例”與“南海區大瀝鎮青峰嶺發現古代墓葬群”“聽鴻夜話系列活動”三件與南海相關的大事入選2021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物以載道——中國與科威特非遺數字展”入選2021年度佛山非遺十件大事。

4件大事集中反映南海文博事業發展成果

佛山文博和非遺十件大事年度評選活動是從2017年開始啟動的,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五年,在佛山文博界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南海入選的4件大事類型豐富,集中反映了去年南海文博和非遺文化發展成果。

2021年5月16日,南海區博物館“南海有禮”文創空間正式啟用。今年,廣東省南海區“南海有禮”系列文創産品入選2021年度中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産品開發案例,該項目是代表廣東省獲選2021年度中國旅遊産業影響力案例的兩個項目之一。

佛山文博和非遺十件大事揭曉,南海占4席

南海文博文創禮品店“南海有禮”設在南海區博物館内。

南海區通過政府采購服務、舉辦“南海文博IP活化大賽”、公開與定向征集、成果共創共享等方式,聯合“南海區博物館聯盟”的10家文博場館于2020年4月啟動了南海文博資源活化項目,委托佛山洛客衆創科技公司面向全球設計師征集南海文博IP文創設計作品,成功活化了一大批文博IP,産生了100多件(套)文創産品設計成果,現已有40款文創産品進入量産和公開銷售階段。

南海區博物館還在館内設立了“南海有禮”文創空間,分為閱讀區、休閑區、文創商店三大區域,通過公開招募營運合作機關以及IP授權等方式,順利實作了文創産品設計成果的落地轉化和展示銷售。此舉是公益一類全額撥款事業機關在文創方面的探索,也是南海區政府的擔當作為及勇于探索的舉措。

去年4月25日,南海大瀝鎮青峰嶺建設工地發現古墓葬,這是去年廣東的重大考古發現。随後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青峰嶺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清理墓葬64座,其中漢墓7座,明清時期墓葬57座,出土陶器、石器、金屬器、有機質文物等各類小件500餘件。漢代墓葬以木椁墓為主,墓葬結構完整,出土的木器、漆器在佛山地區屬首次發現;明清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部分人骨及木棺葬具儲存較好。

佛山文博和非遺十件大事揭曉,南海占4席

南海大瀝青峰嶺發現的古代墓葬群。

“聽鴻夜話系列活動”由南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南海區文廣旅體局主辦,南海博物館聯盟、廣東大觀博物館·佛山市嶺南金融博物館承辦,實作市民在博物館與文化遺産的“對話”,創造立體生動的傳統文化活動體驗,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實作文化悅民。目前“聽鴻夜話”已舉辦至第三季。

而在2021年度佛山非遺十件大事中,南海的“物以載道——中國與科威特非遺數字展”入選。2021年是中國與科威特建交50周年,為紀念中科兩國建交,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去年4月8日,“物以載道——中國與科威特非遺數字展”上線,啟動儀式同日在佛山市南海區智城西洋藝術館舉行,展期持續至7月8日。展覽展示了中國的瓷器、絲綢、古典家具、地方特色非遺及非遺文創,以及科威特的傳統薩杜編織和棗椰樹等百餘件展品。

佛山文博和非遺十件大事揭曉,南海占4席

中國與科威特非遺數字展啟動儀式在南海區智城西洋藝術館舉行。

建設生态保護區煥發嶺南廣府文化新活力

近兩年,南海文博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離不開一系列有力政策支撐。2020年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區博物館群規劃》,深化七大系列場館和三大叢集博物館發展格局,全力推進金融博物館項目和建川新中國百年博物館項目等龍頭項目籌建工作。

2021年南海出台了《南海區文物保護與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切實做好南海區390處各類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發展工作;修訂并公布《佛山市南海區公共文體設施建設獎勵資金的實施細則》《佛山市南海區曆史傳統文化保護獎勵資金的實施細則》,助力博物館之城建設、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修訂《南海區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扶持辦法》,延長扶持辦法有效期至2026年,繼續完善非國有博物館扶持體系,為非國有博物館提供資助。

此外,南海積極引導非國有博物館申領省、市有關扶持資金,提升非國有博物館建設水準。同時,繼續發揮南海博物館聯盟作用,建立國有與非國有博物館幫扶合作機制,策劃舉行系列活動,推動全區博物館在藏品資訊、展覽策劃、社會教育、業務教育訓練等方面實作資源共享。

佛山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堅定不移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持續煥發嶺南廣府文化新活力”。南海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傳承地,也是港澳和海外廣府文化的重要來源地,建設廣府文化(南海)生态保護區具有特殊的意義。目前,南海已完成《廣府文化(南海)生态保護區規劃綱要》編制。

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南海将推動文化遺産數字化、資訊化建設。推動實施《南海區文物保護與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南海區不可移動文物資訊化管理平台上線,繼續做好考古發掘工作,跟進文頭嶺窯址、奇石窯址考古發掘,協調各部門做好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同時突出跨界融合,建構“博物館+”格局。鼓勵博物館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内社會民生事業和旅遊、文創等産業的發展,建構“博物館+”發展格局。以《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發展規劃》為行動指引,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發掘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讓南海區66個非遺項目融入現代生活。

接下來南海還将鼓勵将非遺傳習所(傳習基地)列入中、小教學實踐點,廣泛引導群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知識産權保護,進一步推廣九江雙蒸、香雲紗等南海特色産品,做好“南海有禮”文創産品知識産權登記保護,拓寬南海文創産品銷售市場。

【南方日報記者】孫景鋒

【通訊員】南宣

南宣供圖

【作者】 孫景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