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是大陆家喻户晓也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由它改编翻拍的电视剧更是陪伴了我们整个童年。百看不厌的剧情准时在暑假与我们见面,为我们那代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声笑语。现在回想起来,《西游记》更多的是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每个人对这部小说都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版本的《西游记》,在研究揣摩作者吴承恩创作这部作品时就有不同的声音。有人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去解读其中的角色和故事定位,也有人从宗教层面去剖析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每个人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得相当的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刻画出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也从侧面描绘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的景象。当然,这也正体现出这部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而在最近再次品读这部经典之作之后,我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记录于此,纯属娱乐,还望有缘读者看后一笑置之。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当中最鲜明的就是师徒四人,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极具特色且成功,让人印象深刻,而我的思考正是围绕西天取经这条故事主线、依托四人的性格特点得来的。在师徒四人当中,唐僧为唯一一个“凡人”,徒弟三人皆为神魔,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神魔一说,所以我把《西游记》理解为一个人经历磨难修正品行终成大道的故事。作者在创作时以唐僧为主体,把人的各种品质特点外化成徒弟三人,彼此相辅相成、相伴一生,这故事正是体现人生成长是一个不断修正品行的过程,在经历各种考验中洗涤净化“杂质”,最终成为“贤人”。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唐僧是一个儒雅善良的凡人。作为整部小说的主体,故事开头正是因为他的“善”,才有后面的“行”,这也体现人性本善。而他一路解救三个徒弟,建立师徒情,获得了保护他的力量,因此三个徒弟象征着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人生品质。如果说“西天成道”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那么三个徒弟则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需要拥有和修正的品行。故事中唐僧用事实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我们始终秉持“善”的品质,坚毅前行,不断坚持良好的品质和克服生命中衍生出来的各种负面品行,最终就能使自己“西天成道”,成长成为真正的“人”。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孙悟空反映的是一种锐意进取的人生精神。孙大圣是其中最受欢迎的角色,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都幻想过自己“大闹天宫”的场景。其嫉恶如仇、不屈不挠的性格品质,那种肆意人生的畅快,那种放荡不羁的豁达,深得广大人民的认可和喜爱。孙悟空象征着血气方刚的人生阶段,朝气、锐气、充满闯劲。但也正如孙悟空一样,我们也会存在缺乏沉稳冷静、浮躁的时候,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从而导致自己受伤,“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正是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成长就应该有锐意进取、豁达的人生精神,当然,我们也应该多一份沉稳,多一份思考。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猪悟能体现的是一种懒惰懈怠的人生情绪。猪八戒这个角色是一种和孙悟空截然相反的形象,他像是这个团队的“搞笑担当”,象征的更多的是一种负面人生情绪。当然,所有人都会有懒惰心理。这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的情绪,人的成长差距就在于此。有的人能够克服战胜这些负面情绪,最终得到成长取得成功;有的人则不然,最终丧失奋斗的动力,沉迷于世俗的灯红酒绿。古人有云“人无完人”,人成熟的标志不正是能够克服这样那样的欲望吗?我们不能对于这些负面情绪避而不谈,我们更要正视然后努力去改进,继而充满希望、阳光的向前进发。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沙悟净对应的是一种任劳任怨的人生品质。沙和尚是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角色,他的形象是永远肩挑扁担,默默的跟在队伍后面。他向我们表明了总有人在角落里任劳任怨,为了队伍的前行默默奉献,这是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优良的人生品质,这也是作者对于自己的一种希冀。人在成长的道路中要想行稳致远就需要沙悟净这样的精神品质,勤劳、实干、奉献,这些也是我们社会推崇的美德,能够助力我们成长成才。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三种鲜明的人生特质,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西游记》这样的一个神话故事也正是折射出我们的人生成长过程,师徒四人自身性格和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更是对我们人生的最好描述。从“东土大唐”而来,向着“西天大道”而去,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有各色各样的人生经历,有各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只有不断的过滤各种“杂质”,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纯净”,成长的乐趣正在于此。

善始善终,成就自我——浅谈品读《西游记》有感

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感触还在于“善”,“善”贯穿于整个故事的主线,故事开头与结尾都以“善”相呼应。无论是唐僧还是徒弟三人,他们始终是心存善念,最终成道,这或许就是作者当初在创作时想表述的一些意义,希冀在那个时代君王“善”待人民、人民“善”待自己。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善”都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拥有了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善始善终,才能最终成就自我。

(作者:杨胜康/国家税务总局印江县税务局)

编辑:杨雯 审核:李维

讲好税收新故事 ●传递时代正能量●共圆青年税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