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聚焦冬奥|转型升级火车头

冰雪洗礼·重生

北京二七机车厂,曾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铁路梦开始的地方。从1897年到2017年,现代铁路业在“二七厂”里发端、壮大、成熟,中国第一台“建设型”蒸汽机车和第一台内燃机车在这里诞生。如今,它告别了机车的轰鸣声,迎来了科创企业和冰雪运动员。未来,这辆引领工业遗存转型升级的火车头还将服务于大众冰雪事业,驶向灿烂的新征程。

老厂房变身冰雪大本营

伴随着北京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3月,走过百年的二七厂宣告停产。以文创为核心的“二七厂1897科创城”闪耀登场,而国家冰雪运动科研训练基地作为科创城的一部分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对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再利用,建设一个集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国家级冰雪运动“大本营”。目标既定,建设者们只争朝夕。“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在冰雪赛道继续发扬光大。节俭办奥与科技冬奥的理念,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高科技手段确保训练质量,科研康复以人为本全面配套——从硬件到软件,二七科训基地以强大的综合功能,真正提供了推动大陆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创新意识融入备战,跨界思维注入活力。这座老工业基地“变身”背后,中国冰雪运动“强弱项、补短板”的时代进程,正不断跑出新的加速度。

二七科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拥有综合风洞馆、滑雪风洞馆、六自由度训练馆、速滑馆、体能馆、游泳馆、运动员公寓等多个场馆。其中,原址改扩建的速滑馆拥有与“冰丝带”同等规模的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面,同时冰面温度能根据比赛要求进行精确控制。

聚焦冬奥|转型升级火车头

二七厂1897科创城。

据了解,二七科训基地速滑馆内有“三块冰”,一块400米标准速滑大道冰面和两块1800平方米标准短道速滑冰面,“三块冰”均满足冬奥会比赛要求。轮滑馆是国内建成的第一座室内轮滑训练馆,主要用于国家速滑队进行常规辅助训练,馆内有标准轮滑场地、体能训练馆、标准羽毛球场地、标准篮球场地、乒乓球预留运动场地及科研辅助器材等。

为健儿插上“冰雪之翼”

步入改造后的高大厂房,一字排开的“高精尖”训练设备,让人眼前一亮。六自由度训练馆内,防眩晕训练器早已成为冰雪健儿的好帮手。这些以往应用于飞行员、航天员训练的设备,首次引入体育领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样滑冰等项目的运动员,可以借此更好提升空中姿态和自我把控能力。六自由度钢架雪车训练系统、越野滑雪训练系统等可以通过高精度编码器实时搜集运动员训练数据,有针对性地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赛场表现。

中国首个体育专业风洞实验室也坐落于二七科训基地。冬奥会的大部分项目会受到气流运动影响。通过风洞实验室空气动力学测试,以减少空气阻力为目标,可以对运动员保持何种姿态,以及运动员的服装面料、头盔、雪车等运动器材如何设计进行优化组合,获取最佳运动表现。二七科训基地共有两个风洞实验室,它们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摆脱了过去训练受天气影响的局限。在这里,训练频次、数据精度都能大大提高。

绿色办奥的践行者

创新,不仅让百年老厂孕育出饱含高科技元素的“中国智慧”,也让其成为绿色、节俭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由于改建成风洞实验室的车间原来是个柴油机实验场地,车间地表土壤长年累月被柴油等浸泡污染,闻起来有一股刺鼻味。建设团队提前在二七厂内找了一个闲置厂房,将地表土壤转移过去,经过严格的修复程序净化干净后再回填再利用。而车间顶部的天车,经过改造加工后成为了风洞实验室的检修平台。

与此同时,改造后的场馆采用空气能管理用房供暖,仅速滑馆一个场馆每年就可实现100余吨二氧化碳的减排。据介绍,空气能也称“空气源热泵”,是将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吸收进来,然后通过压缩机增压升温,再通过换热器转化给水加热。据统计,空气能热水器的年平均热效比是电加热的4倍。

最大化保护老建筑,想尽一切办法“变废为宝”,新技术赋能老场馆 每一个精益求精的细节都彰显着匠心,绿色环保的底色熠熠生辉。

活力四射的“时尚专列”

就在二七科训基地的北侧,新建的商业街区文化广场,如今已成为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有一段马路牙子非常具有二七厂的特色——铁轨。扒开贴着铁轨西端生长的绿草,铁轨上铸刻的“1897”字样依旧清晰可见。人们在这段来自1897年的铁轨边,感受着2022年的时尚生活。

N16-1号楼是一间平平常常有些破败的小屋子,开了超大的落地窗,成功地迎来了一家西餐厅的入驻。N40号楼是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8层楼,曾经是二七厂的厂办,也是此次改造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如今成了二七厂1897科创城孵化器。

浓浓的工业风与时尚设计完美融合,拍照、闲坐、喝茶,再发一组“朋友圈”,闲适怀旧的氛围让人流连忘返。如今随着场馆的投入使用,科创城更加富有活力。在场馆里观看激烈的比赛,走出场馆享受惬意的生活,二七厂老厂华丽变身,慢慢塑造着自己的新身份。

—— 历程 ——

中国铁路梦开始的地方

1897年,当时清政府的邮传部卢保铁路(京汉铁路的一段)卢沟桥机厂由比利时人修建完工,坐落在永定河畔。3年后,比利时人和法国人将厂址迁到如今的长辛店,建立了“长辛店铁路机厂”,属京汉铁路局厂务处厂务总管管辖。从此,工厂再没有离开过长辛店,这里也成为北京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1920年,北京大学的师生们响应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平民教育运动来到了长辛店,为这里的铁路工人传播先进的思想与革命理论。1923年,长辛店铁路机厂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七大罢工”的主要策源地。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称为“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并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建设型”蒸汽机车、第一台内燃机车。1966年,工厂正式以“二七”命名为“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

中国速度,曾是这里的象征。从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到承载全国调车机车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二七厂在大陆近现代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在鼎盛时期,“二七厂”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液力传动车,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整车集成和交流传动核心技术的矿车制造商。

冬奥会刊记者 白继开 甘南 邓伟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来源 客户端 冬奥会刊 | 记者 张品秋

编辑 韩烨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