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因为“中国”一词引起争议,谷爱凌和3年前的孙杨有什么不同?

撰文/魔笛

结束了将近100天的冬奥旅程,谷爱凌如今已经回到了旧金山的家里。

都因为“中国”一词引起争议,谷爱凌和3年前的孙杨有什么不同?

尽管过去100天行程满满,参赛、夺冠、拔草、颁奖、代言、跑步、演讲、骑马,但是回到美国之后,谷爱凌也没有休息,马不停蹄飞往纽约,参加Met Gala盛会,以及ESPN女性体育峰会,目前已知的是,未来一个月她至少有7个公开活动要出席,大有全美巡演的势头。

和1月末来到北京时国人对其期待不同,谷爱凌这次离开北京,因为一句话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离京前一天,谷爱凌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了“谢谢中国”这句话,瞬间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掀起了波澜。敏感文字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力量,想必谷爱凌通过这样一场“回家风波”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冬奥会开始以来,谷爱凌身上的特殊性,无外乎两点。

第一点,国籍的争议;第二点,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的特殊性。出生于美国,接受美国的精英教育,在美国的基础设施中学习滑雪,加上是否放弃美国国籍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成为了整个中文网络族群讨论的焦点。

都因为“中国”一词引起争议,谷爱凌和3年前的孙杨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大的讨论范围空间里,一部分人理解谷爱凌的成长背景,接受谷爱凌身上的自由主义特征;但另外一部分人持有相对激烈的民族主义,对于谷爱凌是否放弃美国国籍,甚至对于是否要继续前往斯坦福读书,存在或多或少的看法。

最头部的公众人物,大范围的受众基础,且分为两拨具有明显对立角度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谷爱凌回美国,是一件可以预见到的热点事件。

公众人物在发言之前,一般要对自己的言行深思熟虑,细致到咬文嚼字。但这次风波回过头来想,真的并不能够怪谷爱凌,谷爱凌无错,浅层次来说,她在中英语境切换下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差别,深层次讲,这与她从小的成长环境与周围语境有关系,自由主义的烙印,会大过共同体主义。

都因为“中国”一词引起争议,谷爱凌和3年前的孙杨有什么不同?

当然,对谷爱凌感到不满的网友也没有错,对于公众事件发表看法是网民应有的权利,只要是讨论不涉及人身攻击,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公共良俗,都属于正常。

但是有支持谷爱凌的人从道德和全球视野的角度批评这部分网友,从教育缺失、没有个人理性思考的角度来批评,也是有失偏颇,有偏激的嫌疑。

这次谷爱凌因为“中国”这个词语引起的争议,3年前也曾发生在孙杨的身上。当时的孙杨用“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不可以不尊重中国”,一度让网友们情绪激烈,但过了一段时间回过味之后,原来为孙杨义愤填膺的人,都纷纷反过来攻击孙杨,意识到民族情绪不应该被肆意使用。

都因为“中国”一词引起争议,谷爱凌和3年前的孙杨有什么不同?

在争议的诞生方式上,谷爱凌和孙杨有明显的不同,谷爱凌处于一个感谢的角度,她对于北京和中国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妈妈的爱国教育也培养得很到位,走之前感谢中国,看出的是她对中国的感情,和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如果不想让3年前的孙杨事件重演,就要恪守理性,理解清楚这一点,不管秉持什么样的态度,都不会脱离正常讨论的范畴,不会导致事件陷入无序的争议当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