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冬奧|轉型更新火車頭

冰雪洗禮·重生

北京二七機車廠,曾是中國勞工運動的搖籃,中國鐵路夢開始的地方。從1897年到2017年,現代鐵路業在“二七廠”裡發端、壯大、成熟,中國第一台“建設型”蒸汽機車和第一台内燃機車在這裡誕生。如今,它告别了機車的轟鳴聲,迎來了科創企業和冰雪運動員。未來,這輛引領工業遺存轉型更新的火車頭還将服務于大衆冰雪事業,駛向燦爛的新征程。

老廠房變身冰雪大學營

伴随着北京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城市發展規劃,2018年3月,走過百年的二七廠宣告停産。以文創為核心的“二七廠1897科創城”閃耀登場,而國家冰雪運動科研訓練基地作為科創城的一部分更是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

與體育産業相結合,對工業遺存進行保護再利用,建設一個集訓練、科研于一體的國家級冰雪運動“大學營”。目标既定,建設者們隻争朝夕。“奮勇争先、一往無前”的火車頭精神,在冰雪賽道繼續發揚光大。節儉辦奧與科技冬奧的理念,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高科技手段確定訓練品質,科研康複以人為本全面配套——從硬體到軟體,二七科訓基地以強大的綜合功能,真正提供了推動大陸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創新意識融入備戰,跨界思維注入活力。這座老工業基地“變身”背後,中國冰雪運動“強弱項、補短闆”的時代程序,正不斷跑出新的加速度。

二七科訓基地總建築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擁有綜合風洞館、滑雪風洞館、六自由度訓練館、速滑館、體能館、遊泳館、運動員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多個場館。其中,原址改擴建的速滑館擁有與“冰絲帶”同等規模的1.2萬平方米的亞洲最大冰面,同時冰面溫度能根據比賽要求進行精确控制。

聚焦冬奧|轉型更新火車頭

二七廠1897科創城。

據了解,二七科訓基地速滑館内有“三塊冰”,一塊400米标準速滑大道冰面和兩塊1800平方米标準短道速滑冰面,“三塊冰”均滿足冬奧會比賽要求。輪滑館是國内建成的第一座室内輪滑訓練館,主要用于國家速滑隊進行正常輔助訓練,館内有标準輪滑場地、體能訓練館、标準羽毛球場地、标準籃球場地、乒乓球預留運動場地及科研輔助器材等。

為健兒插上“冰雪之翼”

步入改造後的高大廠房,一字排開的“高精尖”訓練裝置,讓人眼前一亮。六自由度訓練館内,防眩暈訓練器早已成為冰雪健兒的好幫手。這些以往應用于飛行員、航天員訓練的裝置,首次引入體育領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樣滑冰等項目的運動員,可以借此更好提升空中姿态和自我把控能力。六自由度鋼架雪車訓練系統、越野滑雪訓練系統等可以通過高精度編碼器實時搜集運動員訓練資料,有針對性地提升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賽場表現。

中國首個體育專業風洞實驗室也坐落于二七科訓基地。冬奧會的大部分項目會受到氣流運動影響。通過風洞實驗室空氣動力學測試,以減少空氣阻力為目标,可以對運動員保持何種姿态,以及運動員的服裝面料、頭盔、雪車等運動器材如何設計進行優化組合,擷取最佳運動表現。二七科訓基地共有兩個風洞實驗室,它們幫助教練員和運動員擺脫了過去訓練受天氣影響的局限。在這裡,訓練頻次、資料精度都能大大提高。

綠色辦奧的踐行者

創新,不僅讓百年老廠孕育出飽含高科技元素的“中國智慧”,也讓其成為綠色、節儉理念的忠實踐行者。

由于改建成風洞實驗室的工廠中的房間原來是個柴油機實驗場地,工廠中的房間地表土壤長年累月被柴油等浸泡污染,聞起來有一股刺鼻味。建設團隊提前在二七廠内找了一個閑置廠房,将地表土壤轉移過去,經過嚴格的修複程式淨化幹淨後再回填再利用。而工廠中的房間頂部的天車,經過改造加工後成為了風洞實驗室的檢修平台。

與此同時,改造後的場館采用空氣能管理用房供暖,僅速滑館一個場館每年就可實作100餘噸二氧化碳的減排。據介紹,空氣能也稱“空氣源熱泵”,是将空氣中的低溫熱量吸收進來,然後通過壓縮機增壓升溫,再通過換熱器轉化給水加熱。據統計,空氣能熱水器的年平均熱效比是電加熱的4倍。

最大化保護老建築,想盡一切辦法“變廢為寶”,新技術賦能老場館 每一個精益求精的細節都彰顯着匠心,綠色環保的底色熠熠生輝。

活力四射的“時尚專列”

就在二七科訓基地的北側,建立的商業街區文化廣場,如今已成為了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這裡有一段馬路牙子非常具有二七廠的特色——鐵軌。扒開貼着鐵軌西端生長的綠草,鐵軌上鑄刻的“1897”字樣依舊清晰可見。人們在這段來自1897年的鐵軌邊,感受着2022年的時尚生活。

N16-1号樓是一間平平常常有些破敗的小屋子,開了超大的落地窗,成功地迎來了一家西餐廳的入駐。N40号樓是座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8層樓,曾經是二七廠的廠辦,也是此次改造中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如今成了二七廠1897科創城孵化器。

濃濃的工業風與時尚設計完美融合,拍照、閑坐、喝茶,再發一組“朋友圈”,閑适懷舊的氛圍讓人流連忘返。如今随着場館的投入使用,科創城更加富有活力。在場館裡觀看激烈的比賽,走出場館享受惬意的生活,二七廠老廠華麗變身,慢慢塑造着自己的新身份。

—— 曆程 ——

中國鐵路夢開始的地方

1897年,當時清政府的郵傳部盧保鐵路(京漢鐵路的一段)盧溝橋機廠由比利時人修建完工,坐落在永定河畔。3年後,比利時人和法國人将廠址遷到如今的長辛店,建立了“長辛店鐵路機廠”,屬京漢鐵路局廠務處廠務總管管轄。從此,工廠再沒有離開過長辛店,這裡也成為北京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1920年,北京大學的師生們響應蔡元培先生倡導的平民教育運動來到了長辛店,為這裡的鐵路勞工傳播先進的思想與革命理論。1923年,長辛店鐵路機廠成為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二七大罷工”的主要策源地。

曆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改稱為“長辛店機車車輛修理工廠”,并誕生了中國第一台“建設型”蒸汽機車、第一台内燃機車。1966年,工廠正式以“二七”命名為“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工廠”。

中國速度,曾是這裡的象征。從研制成功新中國第一台内燃機車,到承載全國調車機車一半以上市場佔有率,二七廠在大陸近現代工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在鼎盛時期,“二七廠”生産出了新中國第一台内燃液力傳動車,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整車內建和交流傳動核心技術的礦車制造商。

冬奧會刊記者 白繼開 甘南 鄧偉 攝

視覺中國 供圖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記者 張品秋

編輯 韓烨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