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丹
近日,四川作家杜杨林出版了一部小说《惊喜》。《惊喜》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四川省北部闽南县观龙村,英雄凌云清早熟,却经历了很多苦难,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他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了命运,是成功农村青年生活与时代标志性主题。这个主题继续出现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如生活,平凡的世界。
7月7日下午,"惊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举行。研讨会由《十月》杂志主编陈冬杰主持,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李景泽、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长阿来出席。

活动现场
几位作家谈起《惊奇》的"半自传"特点,作者阿来说:"杜杨林几乎是书中第一条腿就病了,胃又吃不饱,被云清各种欺负,最后没有上学就居然上了大学。"
评论家孟忙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我们的文学史也是一部中国农民和年轻人进城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我们看了《陈玉生进城》和后来刘清邦的《进城》。入城有两组人,一是受现代启蒙浪潮的这一波人,从高家林、高家林、屠子强、《玫瑰满麦店》英雄开始,还有小说家傅秀英的作品。还有一个表盘是由于社会变迁,如盛灿"北姐"吴军"亲爱的深圳",曹正禄的"问茫茫"等等。然后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文学趋势,称为底层写作。"
《惊喜》中的凌云清属于前者的"积极进城":"他们是读过书的人,抱着尊严感生活在城市里。于大福的小说是自传体的,根据杜杨林的亲身经历,《惊奇》确实是一部自我叙事的小说。"
何少君说,他从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中学到了一个叫做"底层知识"的概念:"我们可能常说底层的善良、温暖,其实也有知识的另一面受到底层的限制,很多人写的《惊奇》都很冷酷,对贫困很有歧视。每个人都处于贫困之中,渴望繁荣。但他对贫困造成了无形的歧视。"
一部文学作品中英雄的痛苦一般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条件带来的某种先天生存的困难,其次是压制他的力量,"而且有一个类别就像是"惊喜"呈现出来的,从同样情况的人看不到别人的好, 这是相当深刻的。文学报纸主编梁红英认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在《惊奇》中也谈到了同样情况下人们的伤害:"这部小说处理了很多冲突,这种冲突是由歧视、伤害组成的,而这种歧视的根源,伤害不是艺术形式, 不是政治权利的形式,而是同样的伤害,我觉得这种伤害对杜杨林的伤害太大了。由于伤势的规模,他被伤势弄瞎了双眼,所以他以平等或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但即便是贫穷、暴力、听话,也要注意艺术的平衡,书总是突然被打败和伤害,可能需要调和,在美学上更有说服力。"
杜杨林
闽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杨庆祥说:"杜杨林的写作是个性化伟大历史的个性化方式。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一种有意识的历史感。从这部小说的结构来看,如果贫困没有带来极端的人性邪恶,其实它背后的叙事是无法扩展的,因为它正是基于这样的极端贫困、极端落后、极端封闭,它才为中国改革开放在1980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东西。"
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于春关注文章里面那些小而琐碎的地方:"比如,姐姐拿了一件难得的东西来云清看,那是什么稀世珍品?这是一支圆珠笔,有三种颜色可供选择,包括一个特别体面的锡铅笔盒,供我嫂子使用,包括一本书,上面写着每个人都在使用旧的挂历折纸钱包,这些特别小的细节对我来说太熟悉了。小说的结构也很清晰,有三段回忆他的童年、童年、少年成长经历,第二部分的童年记忆是最温暖美丽的部分,他有云清和嫂子朦胧、小初恋的这种感觉,包括妈妈带着几个孩子做豆腐。少年时代的记忆丰富多彩,写着流浪的经历,12岁男孩身无分文的流浪30天,我感觉漫游30天就像一个孩子看到三毛流浪和后来李安的大片《少年幻想漂流》。漫游主题其实在成长小说中是很有分量的,冒险是一个内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是少年中追求自由的这种精神影射。"
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书记处书记李景泽说:"我们终于实现了全面小康,告别了绝对贫困,相信我们也会有新的历史观。杜杨林写的《惊喜》,他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人,也不是知识分子,他写的是自己的直觉感受,直觉的关怀,我觉得这样很简单,很直观,也有其独特的力量。"
作家刘庆邦认为,《惊奇》的积极意义在于写苦难的经历,"在中国人的苦难中,在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坚韧不拔"。
作者杜扬林回应说:"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回顾和追溯我在农村的过去和现实生活。我也和我们这个时代和现在的农村青年有过很多次接触,甚至有些碰撞。"
"惊喜"
负责编辑:陈世怀
校对: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