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有人会通过自我受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新春特辑安抚(9)

七师说

获得幸福感有两种方式,改变内在价值观或外在的环境资产。前者容易获得但让人消沉,后者让人振奋但使人焦虑。人类的快乐似穿行沙漠的行者,带上足够的水,然后去找水!

徐老师:

上节我们提到人们的关注饥渴,人的关注饥渴有的是身体上的,有的可能是精神上的。

身体上的饥渴,在我们小的时候,可以通过父母的拥抱、抚摸来获得,或者是打一顿、给一巴掌等来得到满足。

但我们长大以后不可能像儿时那样,父母能对我们亲亲抱抱,举高高,于是,我们就发展出一些别的方式来替代身体刺激的饥渴,比如代表赞成愉悦的一个微笑、真诚的赞美,或者是代表不赞成的皱一下眉头,或是生气的责骂等。

为什么有人会通过自我受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新春特辑安抚(9)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儿时经常被父母打骂,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安抚模式来满足自己身体的饥渴,长大后,他可能会继续采取这种方式与人互动。比如被人打,或是家暴别人。

因此,作为一个大人,如果你在生活中,还经常通过肢体惩罚孩子,或是跟爱人动手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那你就要好好思考,对于自身身体刺激的需求,要不要换一个更健康的,更安全的方式来获取?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关于安抚方式,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想象。一个婴儿慢慢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和父母的互动他会发现:父母有时对自己和颜悦色,轻声细语,愿意满足自己,愿意照顾自己,喜欢拥抱自己;有时候,自己听话、配合,父母还会奖励自己,表扬自己,拉拉手,拍拍肩膀;有时候,父母对自己横眉冷对,不理我们,或是责备我们,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不理睬,或不满足。

这些互动的经验让他知道,父母有时候会从语言上肯定我们的某些行为或阻止我们做某些事;有时候通过行动来肯定或阻止我们做某些事情;他们开心的时候可能冲我们笑,给我们做好吃的;不满意我们某个行为的时候,就用手势打断我们;考试考好了,表现好,会得到奖赏;不听话,表现不好,就不理我们。

为什么有人会通过自我受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新春特辑安抚(9)

因此,安抚的模式有:言语的,非言语的;有正面的,负面的;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

那从现实的体验来看,一个家长正面语言表扬孩子的时候,表情肯定不是苦大仇深而是愉悦开心的,也就是说,正面的语言安抚会伴随正面的非语言信息同时传递给孩子;同理,批评一个孩子,你不可能是一脸很开心,或是很无所谓的样子,你的非语言信息必然和语言信息一致的。

因此,你在给人正面安抚时,也要觉察自己的表情、情绪、声音,声调等是否跟你的语言信息一致,你在给人负面安抚时,一样要觉察自己的非语言信息是否一致?否则,你的行为和语言就是分裂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一个人肯定想要更多的,无条件的正面安抚,对有条件的安抚或是负面安抚,会少一点;要求正面安抚肯定会大于负面安抚。但事实是,如果我们得不到无条件的安抚,那有条件的安抚也行,得不到正面的安抚,负面的也行,总之,有安抚总比没有安抚好。

因为几乎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自己想要的正面安抚而又得不到的时候,小小的我们可能会想很多的方法来得到那个安抚,根据安抚理论,当我们发现正面的得不到,我们就会想尽办法获得负面安抚。

比如7个月的小婴儿,他希望妈妈把自己抱起来,他还不会说话,他喔喔喔地冲着妈妈喊,但妈妈没有抱他,小婴儿又呼唤几次,妈妈还是没有抱他,于是他哭了起来。听到他的哭声,妈妈把他抱了起来。像这样的互动多了,小婴儿就会认为,只有自己哭妈妈才会抱自己。长大后,他可能也会通过哭、流眼泪来换取安抚。

两岁的孩子,看到别人吃彩色的棉花糖,他也想吃,他跟妈妈表示,我也要吃。妈妈拒绝了他的要求,说糖对身体不好,不许吃,可是小孩还是想吃,他求妈妈,撒娇,后来他躺在地上哭,用头磕地,妈妈生气的打了他一顿。最终,还是给他买了。像这样的互动多了,小孩儿就学到了,哭闹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成年以后,他可能会重演儿时的那种模式,通过哭闹、发泄得到负面安抚。

为什么有人会通过自我受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新春特辑安抚(9)

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常自我惩罚的人,其实都是在重演他儿时的模式。认为正面的安抚自己得不到,只有想办法创造机会,得到负面的安抚,这种安抚模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学TA,助成长,爱语伴你同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