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師說
獲得幸福感有兩種方式,改變内在價值觀或外在的環境資産。前者容易獲得但讓人消沉,後者讓人振奮但使人焦慮。人類的快樂似穿行沙漠的行者,帶上足夠的水,然後去找水!
徐老師:
上節我們提到人們的關注饑渴,人的關注饑渴有的是身體上的,有的可能是精神上的。
身體上的饑渴,在我們小的時候,可以通過父母的擁抱、撫摸來獲得,或者是打一頓、給一巴掌等來得到滿足。
但我們長大以後不可能像兒時那樣,父母能對我們親親抱抱,舉高高,于是,我們就發展出一些别的方式來替代身體刺激的饑渴,比如代表贊成愉悅的一個微笑、真誠的贊美,或者是代表不贊成的皺一下眉頭,或是生氣的責罵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兒時經常被父母打罵,可能就會形成這樣的一種安撫模式來滿足自己身體的饑渴,長大後,他可能會繼續采取這種方式與人互動。比如被人打,或是家暴别人。
是以,作為一個大人,如果你在生活中,還經常通過肢體懲罰孩子,或是跟夫妻動手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那你就要好好思考,對于自身身體刺激的需求,要不要換一個更健康的,更安全的方式來擷取?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關于安撫方式,我們可以做這麼一個想象。一個嬰兒慢慢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和父母的互動他會發現:父母有時對自己和顔悅色,輕聲細語,願意滿足自己,願意照顧自己,喜歡擁抱自己;有時候,自己聽話、配合,父母還會獎勵自己,表揚自己,拉拉手,拍拍肩膀;有時候,父母對自己橫眉冷對,不理我們,或是責備我們,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不理睬,或不滿足。
這些互動的經驗讓他知道,父母有時候會從語言上肯定我們的某些行為或阻止我們做某些事;有時候通過行動來肯定或阻止我們做某些事情;他們開心的時候可能沖我們笑,給我們做好吃的;不滿意我們某個行為的時候,就用手勢打斷我們;考試考好了,表現好,會得到獎賞;不聽話,表現不好,就不理我們。
是以,安撫的模式有:言語的,非言語的;有正面的,負面的;有有條件的和無條件的。
那從現實的體驗來看,一個家長正面語言表揚孩子的時候,表情肯定不是苦大仇深而是愉悅開心的,也就是說,正面的語言安撫會伴随正面的非語言資訊同時傳遞給孩子;同理,批評一個孩子,你不可能是一臉很開心,或是很無所謂的樣子,你的非語言資訊必然和語言資訊一緻的。
是以,你在給人正面安撫時,也要覺察自己的表情、情緒、聲音,聲調等是否跟你的語言資訊一緻,你在給人負面安撫時,一樣要覺察自己的非語言資訊是否一緻?否則,你的行為和語言就是分裂的。
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一個人肯定想要更多的,無條件的正面安撫,對有條件的安撫或是負面安撫,會少一點;要求正面安撫肯定會大于負面安撫。但事實是,如果我們得不到無條件的安撫,那有條件的安撫也行,得不到正面的安撫,負面的也行,總之,有安撫總比沒有安撫好。
因為幾乎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經曆過自己想要的正面安撫而又得不到的時候,小小的我們可能會想很多的方法來得到那個安撫,根據安撫理論,當我們發現正面的得不到,我們就會想盡辦法獲得負面安撫。
比如7個月的小嬰兒,他希望媽媽把自己抱起來,他還不會說話,他喔喔喔地沖着媽媽喊,但媽媽沒有抱他,小嬰兒又呼喚幾次,媽媽還是沒有抱他,于是他哭了起來。聽到他的哭聲,媽媽把他抱了起來。像這樣的互動多了,小嬰兒就會認為,隻有自己哭媽媽才會抱自己。長大後,他可能也會通過哭、流眼淚來換取安撫。
兩歲的孩子,看到别人吃彩色的棉花糖,他也想吃,他跟媽媽表示,我也要吃。媽媽拒絕了他的要求,說糖對身體不好,不許吃,可是小孩還是想吃,他求媽媽,撒嬌,後來他躺在地上哭,用頭磕地,媽媽生氣的打了他一頓。最終,還是給他買了。像這樣的互動多了,小孩兒就學到了,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年以後,他可能會重演兒時的那種模式,通過哭鬧、發洩得到負面安撫。
現實生活中,那些經常自我懲罰的人,其實都是在重演他兒時的模式。認為正面的安撫自己得不到,隻有想辦法創造機會,得到負面的安撫,這種安撫模式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習慣。
學TA,助成長,愛語伴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