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1年,可谓是大众吃瓜的丰收年。尤其是到了年底,社会热点风起云涌,恍然间让人忘了身处冬天,大瓜一个接一个,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纷乱中,有一则考古新闻突然制霸了热搜,在一众社会新闻中宛若一股清流,那就是汉文帝刘恒霸陵位置的确认。

在央视新闻的微博下面,已经有了上万条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说——“窦漪房老公”,这简短的五个字,却收获了三千多个赞和一百多条回复:
里面有不少回复都在说,感谢《美人心计》,让我理清了这几个君主的关系;这部剧,就是我的西汉历史启蒙……
《美人心计》这部电视剧是2010年播出的,当时常爸还跟风追了十几集,没想到这样的一部爱情古装戏,竟然成为了很多人对汉文帝了解的窗口,并且还是全部了解……
而如果再深究汉文帝对历史有哪些突出贡献,估计大家就词穷了。毕竟,在电视剧里面,他主要干的事儿,就是谈恋爱……
可是如果孩子问,为什么这次发现汉文帝的陵墓会引起这么大反响,爸爸妈妈们又该怎么回答呢?
说到汉文帝,可能爸爸妈妈们当年上学的时候都背过“文景之治”,但是就像现在教材中写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文帝好像都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个体的帝王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过,对不对?
《初中历史》(七年级)
然而,正是他,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其后,才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场。毫不夸张地说,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也是站在了汉文帝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成就的。
但是,由于教科书上对汉文帝的轻描淡写和一笔带过,这一项“科普大任”竟然落在了一部电视剧上。而这些从电视剧中获得的粗浅的历史知识,显然无法满足孩子的求知需求,更别提让孩子对历史建立全面的了解了!
而实际上,作为西汉第三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文帝值得拥有一份详细的个人介绍与功绩说明!
历史上的汉文帝,有这么几个出了名的大动作:
首先,他颁布了法令,免除农业税。要知道税收在历朝历代可都是国家收入的大头啊,汉文帝的这项举动真的是慷慨大方,几乎前无古人:
其次,他规定国家每月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食物,给90岁以上的老人再发一些布料等,以此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说白了就是真金白银的白送!
但与汉文帝在治国上的大手笔形成极大反差的,是他个人的极度节俭:
比如,这大概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会穿着草鞋上朝的皇帝。因为他得知编织草鞋的的草和麻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济实用,所以他带头“履不藉以视朝”,不但穿草鞋,甚至龙袍都是打补丁的。
比如,这是一位不以奢华享受为荣,不以嫔妃歌舞霓裳为美,会要求后宫嫔妃们的衣裙下摆不准拖地,禁止宫中使用带彩色刺绣的帷帐,还主动减少车驾等各项开支的皇帝。
再比如,这是一位在位二十多年,没有修过宫殿园林,没有增添过狩猎用的马匹、猎狗以及出行车辆的皇帝……
所以,这能够解释为何汉文帝霸陵千年以来都没被发现了。同为帝陵,其他皇帝的墓都极尽奢华,而“江村大墓”,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无论是从地面平视,还是从高空俯视来看,这里都只是一块平平无奇的土地)
霸陵不光外表貌不出众,毫无雄伟之势,出土的陪葬物品也是以陶俑铁器漆木器为主,没有一件贵金属器,寒酸得不像个帝王墓:
而秦始皇陵的画风是这样的:
(相信有不少常粉都去过兵马俑,其宏伟奢靡可以说是令人震撼)
汉文帝的勤俭与利民的举动和我们传统认知中作威作福的皇帝真心是相去甚远,是什么让他采取了这样的治国之策呢?
这其实要从内外两因说起!
从内因来看:
首先,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子,在继位之前,他被分封在外远离朝廷,对于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比较了解;
其次,汉文帝能够继位,其实是刘氏宗室和大臣周勃和诸吕势力斗争的结果,可以说,是一个本来被分封在外根本没有当皇帝可能的人意外被推上了皇帝之位!势单力薄入宫的汉文帝深谙,得民心方能真正得天下!所以,他施仁政,并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民众的举措,也就十分好理解了。
再来看看外因:
汉文帝继任皇帝的时候,西汉刚刚从社会的动乱中慢慢恢复,无论是从农业还是经济上来说都尚处于势微的状态,所以他延续了汉高祖刘邦“无为而治”的治国之策。
轻徭薄役,鼓励农业生产,甚至亲自下地耕田,使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对于汉朝经济的复苏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同时,废除酷刑。汉文帝改革了法律,废除了很多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严酷刑罚,特别是肉刑,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刑法制度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古代的肉刑有很多种,比如黥(刺面)、劓(割掉鼻子)、刖(砍断脚)、宫(司马迁那种)等,十分残酷,感兴趣的话常爸专门写一期)
正是有了汉文帝的励精图治,汉朝社会安定、人丁兴旺、农业与经济都取得了发展。而汉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称为汉景帝。汉景帝继续奉行轻徭薄赋政策,出现了社会稳定、百姓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可以说,有了汉文帝、汉景帝联手创造的“文景之治”,才有了汉武帝时期的强大国力,给三次北伐匈奴打下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景之治”,也就没有之后的“汉武霸业”!
所以,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每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不少爸爸妈妈发愁,说孩子对史实根本记不住,或者是前脚记了后脚忘,就算记住了,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根本,都在于孩子没有了解前后的发展历程和脉络,无法前后贯穿,又怎么能理解和记忆呢?
而当我们把这些历史脉络前后贯穿起来,不只让孩子容易记住,并且还能对历史有更加深广的了解,也会从中得到思维锻炼、思考论证的机会,培养他们对宏观事件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这些能力,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这也正与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任轶教授在自己朋友圈里自发推荐我们课程时说到的,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的意义绝不是去挖掘一些历史上的秘事八卦,而是通过扎实的文献收集、严谨的逻辑论证来向世人展现历史的某个面相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