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凌晨,一个鲜活的生命,一颗年轻的心脏,在温暖的三亚,在一望无际蔚蓝的海边,停止了跳动。
15岁,这是个如花蕾般,等待绽放的年纪。而他的拥有者刘学洲,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刘学洲遗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想给自己的一生一个交代,把痛苦倾诉到大海里。

一个15岁的孩子,给自己一个交代的行动,竟然是服用过量药物,倾诉的对象竟然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这份看似平静的背后,承载了多少痛苦、无奈和悲伤?他的心中,是累积了多么巨量的痛苦,才让他觉得只有海洋能够容纳?
这样孤独的承担,这样苍凉的决绝,竟然和一个多月前那个,勇敢上网寻找亲生父母的男孩是同一个人?
2021年12月6日,河北邢台男孩刘学洲现身互联网平台,他发布视频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出现在网络中的刘学洲,很年轻,也很稚嫩。他眼中有光,那光芒是对亲情的渴望和期盼。
刘学洲介绍说,他正在石家庄一所专科学校读大二。他四岁的时候养父母就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了。
养父母去世后,刘学洲一直跟着姥姥姥爷、舅舅、舅妈一起生活,靠政府的补贴艰难地生活。
家庭的变故、孤儿的身份、生活的艰辛,让刘学洲养成了敏感而懂事的性格。
如果刘学洲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去寻亲。那么他的生活也许会有遗憾,性格不会很开朗,但也不会遭致如此的惊天之变。
可是,刘学洲知道了自己被领养的事实。对于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亲生父母之爱的孩子,可想而知,对那份久违的亲情是怎样的渴望。
想来在刘学洲的想象中,他是被父母意外失去的宝贝。他的父母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望眼欲穿地盼望着他的归来。
支撑刘学洲网络寻亲的动力,除了自身的勇敢和对亲情的渴望,还有对想象中亲情的笃定。
可惜,不是所有被领养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可恶的人贩子,不是所有离开父母的孩子都是意外的分别。
刘学洲是被孙海洋坚持寻找被拐卖儿子的事迹感动,从而决定上网寻亲的。说明在他的心里,他认为自己也有一个孙海洋那样的父亲。
这种预设,是刘学洲心中最期望的幸福,也是造成刘学洲最终极度失望的伏笔。
强大无所不能的网络,没让少年刘学洲失望。他的寻亲之旅很快有了结果。
刘学洲发布网络寻亲视频仅仅九天后,2021年12月15日,山西临汾警方通过DNA比对,就找到了刘学洲亲生父亲所在的家庭。
和刘学洲预想的,父母省吃俭用积攒下每一分钱,像孙卓的父母一样,不辞劳苦,不放过每一个线索寻找自己不同。
刘学洲的父母早已离婚,而且已经各自重新组建家庭,还有了各自的子女。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这是刘学洲面对的第一个意外。但在少年的心中,这些阴霾阻挡不了他对亲情的向往。
2012年1月19日,刘学洲前往内蒙古乌兰察布,与生活在这里的亲生母亲见面。
亲生母亲年轻漂亮,脸上没有风尘,眼中没有焦虑。这和刘学州想象的,如孙海洋夫妇沧桑的面容似乎很不一样。
这大概是刘学洲寻亲后的又一个失望,似乎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倍感焦灼。
但刘学洲依然感觉很幸福。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温暖——“特别开心,妈妈一整天都拉着我的手。”
而且,母亲还邀请刘学洲留在乌兰察布过年。和母亲团聚,感受母亲的温暖,是少年对亲情最奢侈的满足。
但好景不长,事情就发生了改变:刘学洲一厢情愿的寻亲之路,在现实和真相面前,渐渐露出狰狞的真相。
原来,刘学洲离开亲生父母的原因,不是被拐。而是被父亲卖掉,因为要偿还和母亲结婚时欠下的彩礼。
一条幼小生命的游离,对等一份早该兑现的彩礼。刘学洲对亲情极尽幻想的美好想象,原来早在他尚在襁褓中就分道而驰。
知道自己不是被拐而是被卖,这个事实对刘学洲来说,应该是最大的,不能承受的失望。
宇宙间渺小的我们,无法阻止天灾,但我们很难原谅人祸。被无情抛弃是对所有生命体最冷酷的打击。
知道自己离开父母的真正原因,成为刘学洲和父母关系的分水岭。刘学洲心中曾经的火焰,直接被现实砸成了冰坨。
而父母对当年的行为,也毫无悔意。反而认为那是对刘学洲最好的安排,是想让他得到自己给不了的幸福。
怪只怪刘学洲的养父母去世得太早。要是早知道他们这么短命,应该把刘学洲送给别人。钱还可以多得点。刘学洲的母亲如是说。
也许站在刘学洲母亲的立场,这是对刘学洲最好的安排;但在刘学洲的心中,一定会认为只要能感受到母亲气息,就是幸福。
站在外人的观点,会不可避免地认为,刘学洲父母当年的安排未免冷血。没有一对父母可以保证,能够给孩子绝对完美的生活环境。
难道因为钱不够多,环境不够好,父母就有理由将孩子送给别人养?然后美名其曰,是对孩子负责?
刘学州父母十几年前,对刘学洲的抛弃行为,无论粉饰得多么华美,都掩盖不了令人切齿、鄙夷的真相。
网友的指责,不出意外地铺天盖地。面对网友的指责,刘学洲的父母不是反思自己的曾经,努力弥合亲情。
而是又一次选择了甩锅,而且选择的依然是刘学洲。2022年1月16日,刘学洲称父母受不了网友的谴责,已经将自己的微信拉黑。
虽然刘学洲的罹难很让人伤感,但笔者依然禁不住无奈地笑了——刘学洲的父母,究竟是怎样的逻辑思维?
网友谴责他们,他们不是应该对网友的质疑予以解释;如果网友言论极端,他们也可以选择报警,让警方界定、约束网友的行为吗?
可他们选择的是,拉黑刘学洲的微信。那个满怀热情寻找他们、刚刚感受到亲情的亲生儿子,这是什么路子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再三思量,只能退而求其次,勉强说服自己:也是,襁褓中的儿子等于彩礼,这个脑回路,还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据刘学洲的父母说,原本说只想找回父母的刘学洲变了,变得贪婪。他逼着父母给他买房,原因是弟弟妹妹都有房。
刘学洲对此回应说,他不是一定要买房。只是他一直借住在同学家里,他想有个家。
刘学洲希望父母或者买,或者给他租一个一室一厅的房子,让他有个容身之所。
这个要求,过不过分?从刘学洲的角度看,不过分。一个15岁,尚未成年的孩子,他权利要求父母给予他必要的生活资本;
从刘学洲的父母角度看,或许难以接受,首先他们对于刘学洲这个儿子,从来没有想过再次拥入怀中。
刘学洲的出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对他们的心理、家庭都是巨大的冲击。这是客观事实。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客观事实就是:刘学州只是一个15岁孩子,他还没有成年;而他的父母,是成年人。
刘学州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或者有偏激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生下来不久,就被狠心卖掉,成为父母亲彩礼的孩子,他心里不应该有结吗?
如果刘学洲的父母,能将十五年前对刘学洲的亏欠,换成十五年后的包容,和刘学洲多沟通,达成相互理解,那么今天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刘学洲从勇敢现身网络寻亲,幸运地成功认亲,与父母失和,再度变成孤儿,全都在广大网友的见证下,公开透明。
刘学洲的事,成也网络,败也网络。俗话说得好,“人嘴两层皮,咋说咋有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对于刘学洲寻亲后的经历,和后来父母发生的恩怨,网友的意见很难一致,这是现实,也是人性。
尤其是刘学洲希望父母解决住所一事,刘学洲的父母也先后在网络发声,引导舆论,言辞对刘学洲极为不利。
而网友对于此事,也或温和或激烈,或赞成或反对地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这些言论是网暴吗?一定程度是的。
但网友的言论,是压倒刘学洲,导致他选择轻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吗?笔者不这么认为。
回溯刘学洲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在刘学洲不长的生命历程中,充盈着很多的磨难。
因为年纪被记错两岁,所以刘学洲上学比同龄人早。也因而是班里身材最矮小的一个。
再加上从小失去父母,缺少来自长辈的庇佑呵护。刘学洲在学校里经历过很多次校园欺凌。
可是这些,都没有在少年刘学洲脸上留下烙印。刘学洲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独属于少年的满眼阳光,灿烂的笑容。
由此可见,刘学洲是个坚强勇敢的少年。压倒刘学洲最重要的因素,是被卖换 成彩礼的残酷真相,对亲生父母的失望,再一次成为弃儿。
刘学洲走了,带着深深的失望、迷茫和痛苦。当刘学洲踌躇满志地决定网上寻亲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少年刘学洲最大的悲哀,不是寻找亲生父母,而是对亲情寄予了太多期望,因而也就埋下了巨大失望的种子。
刘学洲太年轻了,他不知道,这世界不是所有的离散都是被迫,不是所有离散的背后,都是望眼欲穿的等待团圆。
刘学洲更不知道,这世界上的很多路,终究是要自己走过去的。人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痛苦,要自己咽下。
如果刘学洲的年龄能再大一些,阅历能再丰富一些,对人生的感悟能再充盈一些,也许就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变故。
勇敢的少年刘学洲,为何不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长大,长大到足以看到生活真正的本质?
到那时候,刘学洲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虽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但,也并不缺少温暖。而且很多温暖,与血缘无关。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愿这个季节最温暖的三亚,能让这个孤寒的生命从此拥抱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