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关注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无论男女,一过30岁还未娶嫁、未生育,街坊邻里、父母亲戚,就变得比你本人还要着急。生怕你“剩”在家中,成为出不了手的“大麻烦”。
然而,如今的90后、00后女性,却宁愿单身被催婚,也不愿草率地结婚,有些女性甚至打起了不婚不育的主意。
对此,《下流社会》一书中解释到,单身比例的攀升,是因为现如今的男女,对人生失去了热情。所以,“下流”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全都较之一般人来说变得低下。
细想之下,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一个人对人生都失去了热情,哪还会结婚生子呢?但是,反观现阶段的90后、00后女性,她们在职场拼搏时朝气蓬勃、与朋友觥筹交错时热情洋溢,她们生活精致、装扮靓丽,全然没有对人生失去热情的颓唐。
说这样的女性进入了“下流”阶段?确实有些言过其词。
那为什么如今的90后、00后女性,宁愿被催婚,也要不婚不育呢?本文将结合以下三点,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然,婚姻确实具有阶层流动的功能性。有些并不怎么独立,也并不想要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生活质量的女性,就是想要通过婚姻生育,来改变后半生的生活。所以,她们会想尽办法去迎合男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这些人的婚姻,本身就是一场交易。并不存在男女平等之说,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资源置换”,所以本文探讨的90后、00后新时代女性中,并不包括这部分人。
1. “多变”的男人,
让女性对婚姻充满绝望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女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婚。被问及90后、00后女性为何会婚育推迟,或终身不婚时,高赞回答竟然是,“看没看,今天那个家暴的?”
这几天,西安某公司职员当着孩子的面,殴打孩子母亲的事情,引发了热议。素日里在公司唯唯诺诺的一名男职员,回到家竟是另一副面孔。看来魔鬼和天使,在撕下面具前,真的不好辨认。
结婚前,这名男子也是百般体贴的。嘴上说着“我养你”,心里念的“全是你”。然而,这世上哪有什么无缘无故的爱,所有的馈赠,早已标好了价码。
女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昔日大方、体贴的“称心人”,婚后竟会变成吝啬、暴躁的“讨债鬼”。他可以一笔勾销掉女人作为全职妈妈的所有付出,也可以全然不记得之前对你的种种承诺。
总之,他可以一夜之间,变成你之前不认识的模样。
在他们眼中,“养你”已经成了一件不值得的事情。而此时的你,一旦把自己变成了他们的“附属”,就不可能得到尊重和谅解。男人只会觉得你的一切都是他给的,不会记得你曾经为了他,为了这个家所做出的牺牲。所以,他有权利对你做任何事。
《蜗居》里面的宋思明就是如此。
宋思明一穷二白时,是原配姜淼淼陪着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功成名就后,宋思明却忘记了姜淼淼的所有付出,也忘记了他们曾一起度过的苦日子。转而奔向了不爱他,却只会利用他的海藻。
男人的“多变”,让90后、00后女性发现,这世上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感情。男人也许只在乎自己,甚至是身体,根本不在乎感情。
在《11个男人对心理师说》这本书中,心理咨询师布兰迪·恩格勒接待了许多被感情困扰的男性。在这过程中,布兰迪发现,男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女人而已。他们即便与女人相爱,也不能保证男人在身体方面保持忠贞。
既然男人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女人。那他们在不同时期,内心渴望的女人类型也会是不同的。落魄时,他们需要的是能照顾他们、帮助他们的女人;成功后,他们需要的是能令他们开心、让他们心动的女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身边的女人,无法满足他们的预期。男人就变了。这个时候,通常道德感低的人,就会四处撩拨,寻求慰藉;而道德感高的人,虽然守住了身体的忠诚,却控制不住精神的厌恶。
“多变”的男人,让女人觉得恐惧,且毫无安全感。看过了一次次的不确定,和背叛后,90后、00后女性便对婚姻充满了绝望。所以她们才会认为,不结婚远比嫁错人要好得多。
2. 男女关系在家庭生活的不平等,
让女人在结婚与不婚之间摇摆
人都渴望自由,特别是对于90后、00后的新时代女性而言。但是,家庭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关系,却让结婚成为了一个难题。90后、00后的新时代女性因为不想继续成为“落后”婚姻形式的牺牲品,所以她们选择了不婚。
我相信“不婚”并非她们所愿,只是婚姻中不能承受的重,吞噬了婚姻的美好,让渴望独立、自由的90后、00后新时代女性,不得不去寻找一种舒适的生活状态。
所以,在我看来,解决90后、00后女性不婚不育的关键在于,消除男女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改变旧有的婚姻形式。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一书中提到:“许多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只要婚姻以落后的形式存在,它就永远不可能为异性恋关系中的男女提供平等---因为它使妻子在成为父权制单元的一部分时,失去了她们的姓氏、独立以及自由。”
什么是“落后”的婚姻形式?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普通人的家庭生活模式,是怎么样的?对此,女权活动家朱迪·布雷迪在《我想讨个老婆》一文中,解释得现实又露骨:
“我想讨个老婆,她会照顾我的生理需求。我想讨个老婆,她会使我的家干净整洁。她会照顾我的孩子。也会照顾我。我想讨个老婆,她会洗衣、熨烫、修补,必要时更换,她会把我的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以便我在需要时能立即找到。”
在旧有的婚姻形式中,老婆似乎成为了“超人”。
可笑的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一部分女性,居然还在身体力行地追求着这种完美的主妇理想。
进入到21世纪后,当男人想要继续补充这段小诗,“我想讨个老婆,她会上班赚钱,和我分担一切生活开支。她会省吃俭用,为我买喜欢的游戏装备”时,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想要在婚姻中做“超人”的女性,竟然惶惶然地领下了任务。
《春暖花开》里的叶晓薇就是如此。儿子体弱多病,丈夫在外国打工。叶晓薇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独自一人承担着婆婆和小姑子的重担,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亲爱的自己》里的张芝芝亦是如此。为了养家、照顾孩子,做着一份简单、没有挑战的工作。四季可以更换的衣服就那么几件,赚的钱自己舍不得花,却要补贴婆婆家。稍微有些照顾不周,还会被丈夫不留情面地斥责。
自己赚的钱自己不能花,照顾家庭、孩子和婆婆,似乎成了女人的分内事。这样的情况,90后、00后女性看在眼里,既恐惧又愤怒。她们想要去改变,又自知力量薄弱,于是慢慢拒绝了婚姻。
《纸牌屋》第四季中,克莱尔被一位年轻的母亲问道:“你后悔没生孩子吗?”克莱尔反问道:“你后悔生孩子了吗?”
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很多女人相信只有生孩子,才能实现女人的价值。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结婚的本质,确实是为了生子。
然而,如今90后、00后的女性,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比起生育,她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独立与成长。
所以,她们便没有了生育的热情。
正如《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提到的那样,“一个真正独立的女性,不需要用母亲或妻子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她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定义自己,既不借助孩子,也不借助男人,而是采取自我认同,自己选择了自己。”
3. 个人空间的压缩,
让女性对婚姻望而却步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作“刺猬效应”,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
“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经常听说男女双方因为家庭、孩子,压缩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后,完全失去了自我。
年轻时还未实现的梦想、事业上拼搏下来的果实、能让自己产生幸福感的兴趣。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家庭和孩子,而不得不放弃时,你又怎么可能会幸福?一个不幸福、充满怨念的母亲,又怎么可能教育出一个乐观、健康的孩子?
听过这样一句话,觉得说得很对:“美好婚姻的本质不是爱情,而是共生关系。”
婚姻中所谓的“共生”,应该是互不打扰、彼此协助、合力共赢的关系。而不该是极力压缩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去成全另一个人的自由。
还记得那位56岁离家出走,“自驾旅行”的阿姨苏敏吗?
几十年来,苏敏一直为丈夫活、为孩子活、为孙子活。既要外出工作,又要操持家务,还要忍受丈夫的脸色。长久以来,苏敏活得并不开心,因为她根本就没有自由。
小到饭菜的口味,大到生活开销,苏敏根本就没有决定权。直到她驾车离开,去其它城市转转,苏敏才重新品尝了自由,也重新露出了笑容。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苏敏”。90后、00后女性一边鼓励苏敏阿姨,一边告诉自己,警惕被婚姻压缩掉了自由。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本着对伴侣的尊重,你根本没办法独立决定自己的自由。
于是,慢慢地,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失望中,90后、00后女性,开始对婚姻、对生育望而却步。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么,认清了婚姻的本质后,又是否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婚姻中呢?这大概需要90后、00后女性拿出很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