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荀子日课368丨人性恶,礼义是从哪里来的

荀子日课368丨人性恶,礼义是从哪里来的

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我们开始《荀子日课》第368讲《性恶篇》的学习。欢迎留言交流。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07)

有人问:人性恶,那么礼义是从哪里来的呢?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亦言:

人生来只是坏蛋,这是违背事实的。假使真是那样,那么善或礼义从何而来。那就苦于解答了。要说礼义由圣人而出,圣人又不是人吗?他又是凭借什么呢?

我们来看荀子如何解答。

荀子的解释是:所有的礼义,都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来自人的本性。陶工揉粘土制成陶器,陶器产生于陶工的人为活动,而不是陶工的本性。木匠砍削木材制成木器,木器产生于木匠的人为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性。圣人深思熟虑、反复实践,从而制定礼义、建立法度,礼义法度便是圣人人为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

成功的人不仅能继承前人的经验、汲取前人的教训,而且能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规避风险,为自己的成长营造一个有序的气场。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通过学习逐渐化解人性的弱点,自觉养成完善的人格,追逐幸福的人生。

至于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音乐,嘴巴喜欢吃美味,内心喜欢财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都是出自人的本性,是受到外物感应就自然形成,不需要人为努力才会产生的。如果受到外物感应不能自然形成,一定要依靠人为努力才能形成的,便叫做伪。这便是性和伪的由来,两者有其不同的特征。

孩子是在成人的引导、在文明的规范下成长的。

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声律启蒙》。《荀子日课》《朱子读书法》正式开讲。

关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涵泳儒雅人生。

日课温故

涵泳诵读

家风传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