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振德:丈夫是总兵,女儿是邓颖超,被特务逮捕坐两年牢

1935年4月,一名老人在南昌附近被捕,有人认出了她的身份,立马引起轩然大波。

她是杨振德,邓颖超的母亲,周恩来的岳母。

杨振德的特殊身份让抓她的人大喜过望,他们压根没想到外表普通的老太太,女儿、女婿竟然是中共重要人物。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长征,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整支队伍。

长征的前途如何,没有人能够准确做出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步不挪地守在苏区,被蚕食殆尽是迟早的事。做出长征决策是无奈的,是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杨振德此前跟随邓颖超来到瑞金,在红军的队伍中当军医,负责救治伤员,她和医院院长傅连暲尽心尽责,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

杨振德:丈夫是总兵,女儿是邓颖超,被特务逮捕坐两年牢

杨振德

如果不是发生重大的战略转变,杨振德或许还是红军队伍中的老中医。百万敌军扑向苏区,企图通过“堡垒主义”彻底将红军围剿,形势万分紧急,必须进行战略转移。

年轻人身体素质好,转移时体力也能跟上队伍,对于57岁的杨振德就没有那么容易。组织上和邓颖超商量,让杨振德和其他上了年纪的老人,向江西省其他地方转移,比如南昌、九江等地。

是该分别的时候了,此时的邓颖超肺病刚好,身体还很虚弱,躺在担架上准备随队长征。她和周恩来在天津时就在一起为了革命努力,虽然此刻前路渺茫,革命伴侣就该还在一起。

邓颖超看着瘦弱的母亲,母亲望着虚弱的邓颖超,母女两四目相望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真要想说时却不知如何开口。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准确地说是否还会有再见面的机会。战火塑造了坚强,两人刚毅的脸上没有流下眼泪。

邓颖超回顾母亲的一生,正是她的坚韧为自己树立了榜样。

杨振德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富商家庭,可惜富不过三代,到了她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几个不成器的叔父守着家财坐吃山空,父亲不得已带着妻女另谋出路。

他们一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了广西南宁,家境虽然不济,父母对杨振德却是百般疼爱。他们和封建家庭的父母有本质上的区别,思想开明,愿意送女儿读私塾,让她有知识有文化。

杨振德也非常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对于传统中医格外痴迷,父亲曾告诉她掌握了中医既可以自我调养身体,又可以帮助他人。

杨振德十四岁时父母相继病逝,她对于父母的早逝非常痛心,如果自己的医术精湛或许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于是杨振德在中医上的钻研更加刻苦,她时刻牢记父亲的谆谆教导,治病救人。

杨振德独立自主的女性魅力,和当时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完全不同,独立的人格,塑造独立的形象,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特点。

年轻女中医治病救人,无论富贵贫贱,都能一视同仁,这让杨振德在南宁小有名气。

二十五岁时杨振德认识了南宁镇台邓廷忠,后来做了他的续弦夫人。镇台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总兵,官至二品。

邓廷忠自幼习武,刀枪棍棒样样精通,考中了武举人,成了光绪皇帝的御前侍卫,拳脚功夫不是马保国所能比的。皇帝身边的人好升迁,慈禧、光绪西逃时邓廷忠护驾有功,升任南宁镇台。

杨振德和邓廷忠婚后先是育有一子,却不幸夭折。1904年2月4日生下女儿邓文淑,即邓颖超,邓颖超是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

邓廷忠是个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他打算将女儿送人,这下可惹恼了平日里温文尔雅的杨振德。她抄起菜刀要和邓廷忠拼命,见惯了战场上的打打杀杀,自己的老婆要玩命还是头一次见。

杨振德:丈夫是总兵,女儿是邓颖超,被特务逮捕坐两年牢

邓颖超和母亲杨振德

邓廷忠无奈,邓颖超被留在了母亲身边。如果邓颖超被送人,很有可能中国就会缺少一位有分量的革命女性,她的人生命运也会就此改变。

邓颖超是幸运的,她有一个肯为她拼命的母亲,母亲的开明也为她的人生注入不一样的色彩,避免走传统封建礼教下女性的老路。

由于杨振德开明,她不愿女儿缠足,接受身体上惨无人道的摧残,所以邓颖超自始至终没有缠足,不然革命岁月的南征北战该如何度过。

作为镇台夫人,杨振德的生活本来可以丰衣足食,佣人前后簇拥,闲暇时光养养花溜溜狗,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

杨振德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她还一如既往地给人看病,保持着一名医生的初衷,不论贫富,救死扶伤,这样的初衷似乎刻在了她的骨子里,她牢记父亲的遗志。

这样的生活如果再持续几年就等到了溥仪退位,邓廷忠就会和清王朝的遗老遗少一样迎来新的生活。往往世事难料,邓廷忠很快栽了跟头。

邓廷忠一介武夫,性格粗暴,不善谋略,和上司多少存在过节。他谎称回河南老家给祖上修墓,却带着妻儿跑到云南投靠亲属。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邓廷忠的上司很快知道了实情,一纸奏章捅到了上面。邓廷忠的行为现在看来没有多少过错,放在当时可是欺君之罪,结果是邓廷忠被流放新疆三年。

从二品镇台到流放犯人,邓廷忠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杨振德变卖家产为丈夫凑足路费,以免他受人欺负。流放荒芜的边疆,从事体力劳动,对人的身体和心里都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曾经位居高位的人。

我们看清朝宫廷戏,犯人听到宣判流放宁古塔时,往往表情痛苦生不如死。流放边疆的人,等到刑满释放,能活着回来的还真不多。

家里没有了顶梁柱,杨振德就必须要考虑生存的问题。沿海地带相对繁华,杨振德带着邓颖超跑到广州谋生,人生地不熟难以落脚,母女二人又到了上海。邓廷忠的三子写信说他在天津过得很好,让继母和妹妹前来投奔。

杨振德带着邓颖超又辗转来到天津,让继母和妹妹来天津,无非是想着父亲流放后继母手里应该有些钱财,自己也能跟着沾沾光。只可惜他打错了算盘,真的有钱只会是离他远远的,何必再来投奔他。

杨振德:丈夫是总兵,女儿是邓颖超,被特务逮捕坐两年牢

杨振德工作过的育婴堂

邓廷忠三子在天津的生活落魄,杨振德找到了育婴堂的校医工作,育婴堂有织毛巾的零活,杨振德想着要接济继子,便让年幼的邓颖超和其他孤儿一起织毛巾挣几个铜板贴补家用。

邓廷忠自幼习武,膂力过人,干些体力活自然不在话下。三年流放期满,本来可以官复原职的邓廷忠却阴差阳错死在了回广西的路上。

年幼的邓颖超还不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杨振德却能真切感受到失去亲人的悲痛,好在她是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经人介绍又到北京一所平民学校教书。在这里杨振德阅读进步书籍,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应该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落后局面必须要经历变革才能改变。

可惜好景不长,学校被北洋政府取缔,杨振德又带着邓颖超到了天津。邓颖超早期在天津生活、学习、工作了将近二十年,以至于她后来说天津是她的第二故乡。

杨振德依旧为生活忙碌,但她从不抱怨。她富有远见,虽然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仍然愿意自己的独生女儿去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做一个新时代的进步女青年。

杨振德:丈夫是总兵,女儿是邓颖超,被特务逮捕坐两年牢

邓颖超青年时期

从直隶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到直隶第一女子师范预科,邓颖超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转变,她愿意和身边的人一道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情。

1919年,15岁的邓颖超投身五四运动,号召更多的青年才俊思考国家未来的命运。在斗争中邓颖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其中包括年长她六岁的周恩来。

共同的理想激励着他们并肩作战,慢慢的两个年轻人的心走在了一起。女儿的情事没能躲过母亲敏锐的眼睛,杨振德见过周恩来,一表人才,做事稳重,她也希望感情的问题最好要慎重。

在杨振德的默许下,邓颖超和周恩来的感情迅速升温。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世界,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周恩来和一群年轻人远赴法国勤工俭学。邓颖超留在了国内,先后在北京、天津任教。

1925年,周恩来、邓颖超一对革命情侣在党内同志的祝福声中,结成伉俪,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杨振德:丈夫是总兵,女儿是邓颖超,被特务逮捕坐两年牢

192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东汕头

“四一 二”事件、“七 一五”事件的爆发,导致国共关系破裂,邓颖超因为住院没被敌人发现,杨振德在医院负责照顾女儿。母女俩先后辗转香港、上海、武汉,最后到达苏区瑞金,与周恩来汇合。

杨振德到了苏区,主动提出到医院里担任医生,负责救治伤员。她从不叫苦从不抱怨,粗茶淡饭,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红军开始长征,考虑到母亲的年龄和体力,邓颖超让母亲和其他上了年纪的家属向其他地方转移。敌人的嗅觉相当灵敏,他们密切关注瑞金的动向,从瑞金出来的人一律盘查。

就要快到南昌的时候,杨振德被敌人逮捕,知道了老太太的身份后立即将她关押在九江反省院。敌人希望老太太能够屈服,劝说周恩来、邓颖超脱离组织。

敌人低估了杨振德的意志,她虽然不是党员,却有铮铮铁骨,淡淡说了一句:

子女的事情做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

老太太的一句话,令法官一时语塞。蒋经国于1925年赴苏联留学,并且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四 一二”事件后,还发表声明指责父亲背叛革命。蒋经国还娶了苏联老婆,杨振德被抓时他还人在苏联,蒋介石还真没管住儿子。

敌人拿杨振德没有办法,只好将她关押起来。直到1937年国共谈判,在我方要求下,被关押的政治犯才被慢慢释放。

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反省院要求有人担保才能被释放。杨振德不愿连累他人,干脆对反省院的看护人员说:“我无亲无故,没人担保,愿意放就放,不愿意放就算了。”杨振德是反省院被关闭前最后一个被释放的。

杨振德被送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和其他同志的亲属一起生活。日军进攻湖北,杨振德又随队来了湖南湘乡、贵州贵阳,最后在重庆红岩村落脚。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也随队生活,他和杨振德低调谨慎,严于律己,从来不提要求,不主动谈及自己的子女。杨振德还热衷于为周边老百姓、工作人员看病,尽自己一份力量,女婿周恩来的疟疾就是她治好的。

1940年11月开始,杨振德开始发高烧,身体越来越虚弱,她还为女儿、女婿宽心,不要难过,自己终归是要回“老家”。

杨振德得了疟疾,和周贻能1942年去世前的症状一模一样,年老体弱,治好的希望微乎其微。

11月18日,杨振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邓颖超下楼为母亲取东西,杨振德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出了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我不是重要的人,不要为我奔忙了!

工作人员无不动容,邓颖超上楼时母亲已紧闭双眼没了气息。

杨振德被安葬在红岩村,1942年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也被安葬在了这里。1958年,为了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周总理委派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将红岩村埋葬的革命同志和亲属遗骨全部火化,就地埋葬。

杨振德具备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她思想开明,努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心怀大爱,不忘救死扶伤的初衷,她坚韧不拔,为了生活不停奔波,她寻求进步,鼓励女儿追寻革命理想,她誓死不屈,绝不为了活着连累他人,她严于律己,不以子女的身份而趾高气昂。

杨振德:丈夫是总兵,女儿是邓颖超,被特务逮捕坐两年牢

邓颖超很好地继承了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为了革命忠诚地奉献一生,谨以此篇文章纪念杨振德、邓颖超这对可敬、可爱的母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