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作者:终南影话

引子:将它们化敌为友吧。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在众多人类与狗这一物种的题材电影中,大多以展现狗对人类的忠诚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相互依赖和谐的情感关系为出发,《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条狗的使命》等影片在西方国家大放异彩,凭借着狗和人类之间的情感在银幕上上演着众多催泪桥段也获得众多观众喜爱。而由凯内尔·穆德卢佐执导的剧情电影《白色上帝》则恰恰相反,影片讲述了被主人莉莉的父亲遗弃的杂交犬哈根在沦为流浪狗之后,经历和见证人类对自己物种的种种伤害而集结上百只的流浪狗对人类进行了“大开杀戒”,而失去哈根的莉莉在不断找寻爱犬的过程中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逐渐化解的故事。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在影片中似乎并未出现,相反影片展现的是它们被抛弃、被迫害以及将它们训斥沦为斗狗场上为人类赚钱的工具,究其背后原因,一是物种的歧视,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和作为世界统治者的地位,自然地认为能够将其他物种强加控制因此造成了影片中犬类对人类展开厮杀的惨剧;另外一个也是目前很多国家都存在的宠物弃养而造成的它们沦为流浪动物的问题。导演从流浪狗的视角出发,将人与被弃养的动物之间的矛盾用妄诞的方式揭示给观众,无论是歧视亦或是抛弃的问题被无限放大,这对于动物来说,虽然它们没有语言表达的能力但对其造成的伤害却是致命的,而对于人类来说,是值得去反思的问题。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也许正是由于人与动物之间没有一种可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使得物种之间的矛盾关系上演了众多的悲剧。从影片的题材上看,是对存在于社会上的物种之间矛盾的影射,影片最后以莉莉找回并抚平哈根的伤痕作为结尾,也是导演试图在人与动物之间找寻均衡的关系并将之视为能够达到和解的目的。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影片以两条故事线展开叙述,一条是哈根被弃养后一步步沦为性情暴躁的“恶犬”,与其他流浪犬在外生活的种种惨痛经历,而另一条隐藏线索是莉莉在找寻丢失的哈根的过程中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变化。导演将影片的大量篇幅来建构哈根是如何由一只温顺的家养犬被人类迫害最终对人展开攻击,而没有涉猎太多情感因素,相比人物,显然在导演心中是将自己的情感和同情更多的放在动物身上。纵观整部影片,并不复杂的人物塑造以及情感的弱化使得观众将更多的关注度倾注于动物之中。尽管如此,也正是哈根从被丢弃到回归的过程,使得莉莉从叛逆、厌恶父亲丢弃自己的爱犬到不惜一切寻找哈根的过程,实现了与父亲之间隔膜的捅破,最终达到父女之间情感的回归。导演虽然没有大笔墨对人物之间的感情关系加以表达,但哪怕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漆黑的街角中透露出来的微弱的灯光也足以将整片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放下火枪与女儿一同趴在地上的那一刻也是整部影片情感烘托的点睛之笔。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此外影片大多镜头以写实拍摄手法从流浪狗哈根的视角出发,起初对于哈根来说,主人莉莉像是“上帝”般的存在陪伴在哈根的身边,随着故事的发展,在遭遇了莉莉父亲的阻碍,哈根沦为流浪狗之后影片大篇幅使用哈根的主观视角,此时哈根像是“上帝”,它审视着人类对它们进行的各种恶性与残害,无论是菜市场的老板、狗贩、黑市斗狗的人还是动物收养所人,在哈根所见到的世界里,正是这些人的自私将自己从温顺平和的性格变成了暴怒并视他们为“仇人”,最终造成狗伤人的悲剧发生。在这样一场悲剧性故事上演的过程当中,也蕴藏着导演更深层次的社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也值得银幕之外的观众进行深思。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匈牙利政府实施的严格政策,对养狗家庭进行纳税,也正如影片中看到的那样,作为一只杂交品种的哈根,不管是莉莉的父亲还是房东,都自然而然地对其产生厌恶歧视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所致,而另一方面更是人的身上与生俱来对其他物种的歧视以及控制欲。影片中所塑造出来的流浪狗的形象,更像是对当时西方社会生活中的移迁居民、弱势群体的影射,正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没有纯正的血统而被社会所抛弃,这样一个群体往往在遭遇到过多社会的打压后大多走上“暴力”的黑暗道路。的确在这个到处充满了现实的生活中存在不容忽视的种族、阶级的歧视,导演将这样的社会现实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关系上,也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另外,虽然作为一部西欧国家的惊悚电影,但影片显而易见地充斥着西欧国家的文艺气质。女孩莉莉多次吹响的小号不仅为影片的文艺气息增添了色彩同时也为结尾作了铺垫,而同一首曲子响起也在影片中起了不同的作用。当莉莉第一次吹响小号时是为了安抚被父亲关在卫生间的哈根不安的内心;第二次在演奏的课堂上被藏在教室角落的哈根听到号声响起便跑了出来,加深了莉莉父亲对哈根的厌恶程度并将其丢弃;第三次则是哈根在流浪动物收纳所里见证了自己同类被人安乐死的场景时电视里播放的曲子;而最后一次是面对暴虐凶残的哈根及上百只“恶犬”时,莉莉再次吹响了小号,此时熟悉的旋律再次抚平了哈根嫉恶如仇的内心。如果说哈根是这场“人狗之战”的头领,那么这首曲子像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军令,而最终吹响军令号角的是哈根的主人莉莉,作为影片中唯一对狗关爱有加的人才是最终平息这场暴怒战争的统领。

《白色上帝》|人与动物的社会性隐喻

影片最后以圆满结局作为收尾,父亲接受了哈根,也理解了女儿的世界。哈根出于自我保护和无奈之下激发的兽性,最终还是在人的感化下回归平静。《白色上帝》不仅将人与狗的故事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人与动物相处关系值得参考和反思的电影。在动物的世界里他们将人视为自己的“上帝”和信仰,反观之人类应该坚守起爱护他们的责任,而不应让它们迷失了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