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作者:終南影話

引子:将它們化敵為友吧。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在衆多人類與狗這一物種的題材電影中,大多以展現狗對人類的忠誠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互相依賴和諧的情感關系為出發,《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條狗的使命》等影片在西方國家大放異彩,憑借着狗和人類之間的情感在銀幕上上演着衆多催淚橋段也獲得衆多觀衆喜愛。而由凱内爾·穆德盧佐執導的劇情電影《白色上帝》則恰恰相反,影片講述了被主人莉莉的父親遺棄的雜交犬哈根在淪為流浪狗之後,經曆和見證人類對自己物種的種種傷害而集結上百隻的流浪狗對人類進行了“大開殺戒”,而失去哈根的莉莉在不斷找尋愛犬的過程中與父親之間的沖突逐漸化解的故事。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句話在影片中似乎并未出現,相反影片展現的是它們被抛棄、被迫害以及将它們訓斥淪為鬥狗場上為人類賺錢的工具,究其背後原因,一是物種的歧視,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和作為世界統治者的地位,自然地認為能夠将其他物種強加控制是以造成了影片中犬類對人類展開厮殺的慘劇;另外一個也是目前很多國家都存在的寵物棄養而造成的它們淪為流浪動物的問題。導演從流浪狗的視角出發,将人與被棄養的動物之間的沖突用妄誕的方式揭示給觀衆,無論是歧視亦或是抛棄的問題被無限放大,這對于動物來說,雖然它們沒有語言表達的能力但對其造成的傷害卻是緻命的,而對于人類來說,是值得去反思的問題。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也許正是由于人與動物之間沒有一種可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使得物種之間的沖突關系上演了衆多的悲劇。從影片的題材上看,是對存在于社會上的物種之間沖突的影射,影片最後以莉莉找回并撫平哈根的傷痕作為結尾,也是導演試圖在人與動物之間找尋均衡的關系并将之視為能夠達到和解的目的。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叙述,一條是哈根被棄養後一步步淪為性情暴躁的“惡犬”,與其他流浪犬在外生活的種種慘痛經曆,而另一條隐藏線索是莉莉在找尋丢失的哈根的過程中與父親之間的情感變化。導演将影片的大量篇幅來建構哈根是如何由一隻溫順的家養犬被人類迫害最終對人展開攻擊,而沒有涉獵太多情感因素,相比人物,顯然在導演心中是将自己的情感和同情更多的放在動物身上。縱觀整部影片,并不複雜的人物塑造以及情感的弱化使得觀衆将更多的關注度傾注于動物之中。盡管如此,也正是哈根從被丢棄到回歸的過程,使得莉莉從叛逆、厭惡父親丢棄自己的愛犬到不惜一切尋找哈根的過程,實作了與父親之間隔膜的捅破,最終達到父女之間情感的回歸。導演雖然沒有大筆墨對人物之間的感情關系加以表達,但哪怕是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漆黑的街角中透露出來的微弱的燈光也足以将整片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緻,在父親放下火槍與女兒一同趴在地上的那一刻也是整部影片情感烘托的點睛之筆。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此外影片大多鏡頭以寫實拍攝手法從流浪狗哈根的視角出發,起初對于哈根來說,主人莉莉像是“上帝”般的存在陪伴在哈根的身邊,随着故事的發展,在遭遇了莉莉父親的阻礙,哈根淪為流浪狗之後影片大篇幅使用哈根的主觀視角,此時哈根像是“上帝”,它審視着人類對它們進行的各種惡性與殘害,無論是菜市場的老闆、狗販、黑市鬥狗的人還是動物收養所人,在哈根所見到的世界裡,正是這些人的自私将自己從溫順平和的性格變成了暴怒并視他們為“仇人”,最終造成狗傷人的悲劇發生。在這樣一場悲劇性故事上演的過程當中,也蘊藏着導演更深層次的社會性問題,在此基礎上也值得銀幕之外的觀衆進行深思。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匈牙利政府實施的嚴格政策,對養狗家庭進行納稅,也正如影片中看到的那樣,作為一隻雜交品種的哈根,不管是莉莉的父親還是房東,都自然而然地對其産生厭惡歧視的心理,這一方面是社會環境所緻,而另一方面更是人的身上與生俱來對其他物種的歧視以及控制欲。影片中所塑造出來的流浪狗的形象,更像是對當時西方社會生活中的移遷居民、弱勢群體的影射,正是因為他們在當地沒有純正的血統而被社會所抛棄,這樣一個群體往往在遭遇到過多社會的打壓後大多走上“暴力”的黑暗道路。的确在這個到處充滿了現實的生活中存在不容忽視的種族、階級的歧視,導演将這樣的社會現實延伸到人與動物的關系上,也讓觀衆看到了人性中醜惡的一面。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另外,雖然作為一部西歐國家的驚悚電影,但影片顯而易見地充斥着西歐國家的文藝氣質。女孩莉莉多次吹響的小号不僅為影片的文藝氣息增添了色彩同時也為結尾作了鋪墊,而同一首曲子響起也在影片中起了不同的作用。當莉莉第一次吹響小号時是為了安撫被父親關在衛生間的哈根不安的内心;第二次在演奏的課堂上被藏在教室角落的哈根聽到号聲響起便跑了出來,加深了莉莉父親對哈根的厭惡程度并将其丢棄;第三次則是哈根在流浪動物收納所裡見證了自己同類被人安樂死的場景時電視裡播放的曲子;而最後一次是面對暴虐兇殘的哈根及上百隻“惡犬”時,莉莉再次吹響了小号,此時熟悉的旋律再次撫平了哈根嫉惡如仇的内心。如果說哈根是這場“人狗之戰”的頭領,那麼這首曲子像是導演精心設計的軍令,而最終吹響軍令号角的是哈根的主人莉莉,作為影片中唯一對狗關愛有加的人才是最終平息這場暴怒戰争的統領。

《白色上帝》|人與動物的社會性隐喻

影片最後以圓滿結局作為收尾,父親接受了哈根,也了解了女兒的世界。哈根出于自我保護和無奈之下激發的獸性,最終還是在人的感化下回歸平靜。《白色上帝》不僅将人與狗的故事映射到現實生活中的人所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人與動物相處關系值得參考和反思的電影。在動物的世界裡他們将人視為自己的“上帝”和信仰,反觀之人類應該堅守起愛護他們的責任,而不應讓它們迷失了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