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脉养成术:不甘命运心有城腹,如何吸引优秀的人到你身边!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然会在身边聚集大量的优秀人才,凝聚众人的智慧为自己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自己身边的优秀人才比对手多、比对手质量高,自己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自古就有“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样的说法,很多人以为反正都是人心,什么样的人的心都行,这是不完全对的。

首先得先搞清楚这里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里的“人”可不是随便的什么人都行,这里的“人”指的是有见识、有文化、有手段、有谋略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那一小部分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才,普通人不包含在内。这样说并非歧视,只是事实而已,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承认,那只能说明你不配成为强者!

接下来要说的是要吸引什么样的人才?

首先一点要对你有帮助作用,其次这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要突出,甚至要比你更强。有理想,有抱负,充满了正能量的人才是你要寻找的目标。

但是人家那么优秀为什么要跟你玩儿?所以你要有让别人必须要跟你玩儿的资本。

一、有胆识,脸皮厚,关键的时候敢冒险,不惜身。

关键时候的选择很重要,一次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往往是决定最终成败的胜负手。汉高祖刘邦第一次见他老丈人,虽然身无分文,但是竟然敢在礼单上写“贺万钱”,就这臭不要脸的程度也是没谁了。也因此得吕公看重,刘邦白得一老婆,吕家还在后来的事业发展阶段给了刘邦极大的支持。

刘邦公干押送骊山徒,半路逃了不少,干脆就把人都放了,因此收获了第一批十来人的小团队。

沛县人要造秦朝的反,但是大家都害怕万一失败了全家都得跟着死,没人愿意当出头鸟,刘邦这时候站出来说“我来”。这是担当,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二、多行仁义,做人要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长久。

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伐秦分两路,一路向北去救赵国,然后入关。但是北方聚集了秦朝大量的军队,这条路可不好走,大家都认为项羽“僄悍猾贼”,不想让他先入关,所以派他走北路。还有一路向西,直取关中,路近而且敌兵少,有更大可能先入关中。大家都认为刘邦“素宽大长者”,都希望他能当关中王,所以让他领头走了西路。

这就是行仁义、得人心的好处。

三、能忍常人不能忍,能伸能屈。

项羽凭着兵势当了霸王,分封诸侯,嫉妒刘邦先入关中,故意整他,把刘邦赶到了鸟不拉屎的犄角旮旯里——巴蜀之地,刘邦带着人就去上任了。

韩信攻下齐地后乘机要挟刘邦想当“假齐王”,刘邦骂他小气,反手就让人带着印信给了他一个真齐王当。

项羽威胁刘邦说你要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刘邦笑嘻嘻地说:你要把咱爹煮了可得给我留碗汤,也让我尝尝啥味!

项羽一箭射中了刘邦胸口,他就忍痛折断箭杆,用披风挡住流血的伤口,用调笑的口气对项羽说:你箭射的挺准啊,射中我脚指头了!

忍常人所不能忍,舍常人所不能舍,成常人不能成的功业!

四、能用人,能听谏,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巴蜀时用张良的计策绝后路,出巴蜀时用韩信为大将军,外交诸侯用丽食其,用陈平的计策离间了范增和项羽,听樊哙、张良的劝谏封了秦王宫的珍宝和府库积攒民心。

刘邦曾公开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听人劝吃饱饭,不要什么都一意孤行,要学会把别人的脑袋拿来给自己用。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可以做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

五、坚韧。

楚汉相争时,刘邦一直处于弱势,被项羽压着打,很是在地上摩擦了一番。没面子是没面子,但是投降老子不干,更不会干那种自杀的蠢事儿。管他有多少困难,老子就好好活着,还贼开心。终于在一堆高智商的脑袋们谋划下扭转了局势,成就帝王伟业。

活着不就是为了破解一道道难题么?不服输,不怕输,才是拼搏的真谛!

六、利益分配公平。

人家跟着你转圈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有利可图。可别瞎扯什么情感、高尚、情操之类的屁话,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别那么幼稚好不好?刘邦称帝之后按功封赏,诸将群臣都很满意。相较于项羽只封亲爱之人,夺人之利,最后众叛亲离,不知高了多少倍。

对于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来说,利益是最珍贵的高尚品德。洞察世事人心,也就能掌握人心,以利益为导向,让所有聪明的脑袋为我所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