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脈養成術:不甘命運心有城腹,如何吸引優秀的人到你身邊!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然會在身邊聚集大量的優秀人才,凝聚衆人的智慧為自己所用,隻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業。自己身邊的優秀人才比對手多、比對手品質高,自己才能成為笑到最後的赢家。

自古就有“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樣的說法,很多人以為反正都是人心,什麼樣的人的心都行,這是不完全對的。

首先得先搞清楚這裡說的“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句話裡的“人”可不是随便的什麼人都行,這裡的“人”指的是有見識、有文化、有手段、有謀略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那一小部分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才,普通人不包含在内。這樣說并非歧視,隻是事實而已,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能承認,那隻能說明你不配成為強者!

接下來要說的是要吸引什麼樣的人才?

首先一點要對你有幫助作用,其次這個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要突出,甚至要比你更強。有理想,有抱負,充滿了正能量的人才是你要尋找的目标。

但是人家那麼優秀為什麼要跟你玩兒?是以你要有讓别人必須要跟你玩兒的資本。

一、有膽識,臉皮厚,關鍵的時候敢冒險,不惜身。

關鍵時候的選擇很重要,一次關鍵時刻的正确選擇,往往是決定最終成敗的勝負手。漢高祖劉邦第一次見他老丈人,雖然身無分文,但是竟然敢在禮單上寫“賀萬錢”,就這臭不要臉的程度也是沒誰了。也是以得呂公看重,劉邦白得一老婆,呂家還在後來的事業發展階段給了劉邦極大的支援。

劉邦公幹押送骊山徒,半路逃了不少,幹脆就把人都放了,是以收獲了第一批十來人的小團隊。

沛縣人要造秦朝的反,但是大家都害怕萬一失敗了全家都得跟着死,沒人願意當出頭鳥,劉邦這時候站出來說“我來”。這是擔當,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二、多行仁義,做人要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長久。

懷王與諸将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伐秦分兩路,一路向北去救趙國,然後入關。但是北方聚集了秦朝大量的軍隊,這條路可不好走,大家都認為項羽“僄悍猾賊”,不想讓他先入關,是以派他走北路。還有一路向西,直取關中,路近而且敵兵少,有更大可能先入關中。大家都認為劉邦“素寬大長者”,都希望他能當關中王,是以讓他領頭走了西路。

這就是行仁義、得人心的好處。

三、能忍常人不能忍,能伸能屈。

項羽憑着兵勢當了霸王,分封諸侯,嫉妒劉邦先入關中,故意整他,把劉邦趕到了鳥不拉屎的犄角旮旯裡——巴蜀之地,劉邦帶着人就去上任了。

韓信攻下齊地後乘機要挾劉邦想當“假齊王”,劉邦罵他小氣,反手就讓人帶着印信給了他一個真齊王當。

項羽威脅劉邦說你要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劉邦笑嘻嘻地說:你要把咱爹煮了可得給我留碗湯,也讓我嘗嘗啥味!

項羽一箭射中了劉邦胸口,他就忍痛折斷箭杆,用披風擋住流血的傷口,用調笑的口氣對項羽說:你箭射的挺準啊,射中我腳指頭了!

忍常人所不能忍,舍常人所不能舍,成常人不能成的功業!

四、能用人,能聽谏,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入巴蜀時用張良的計策絕後路,出巴蜀時用韓信為大将軍,外交諸侯用麗食其,用陳平的計策離間了範增和項羽,聽樊哙、張良的勸谏封了秦王宮的珍寶和府庫積攢民心。

劉邦曾公開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也”。

聽人勸吃飽飯,不要什麼都一意孤行,要學會把别人的腦袋拿來給自己用。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可以做出客觀的、正确的判斷。

五、堅韌。

楚漢相争時,劉邦一直處于弱勢,被項羽壓着打,很是在地上摩擦了一番。沒面子是沒面子,但是投降老子不幹,更不會幹那種自殺的蠢事兒。管他有多少困難,老子就好好活着,還賊開心。終于在一堆高智商的腦袋們謀劃下扭轉了局勢,成就帝王偉業。

活着不就是為了破解一道道難題麼?不服輸,不怕輸,才是拼搏的真谛!

六、利益配置設定公平。

人家跟着你轉圈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有利可圖。可别瞎扯什麼情感、高尚、情操之類的屁話,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别那麼幼稚好不好?劉邦稱帝之後按功封賞,諸将群臣都很滿意。相較于項羽隻封親愛之人,奪人之利,最後衆叛親離,不知高了多少倍。

對于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來說,利益是最珍貴的高尚品德。洞察世事人心,也就能掌握人心,以利益為導向,讓所有聰明的腦袋為我所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