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中国历史一般都会有正史和野史两种形式,所谓的正史也就是正统的,参考价值较高的史料记载内容,而野史则是真假参半。

一部分是真实的内容,一部分是著者根据传说、神话故事等编纂出来的历史。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所以说野史中往往都会记录一些奇闻异事类的内容,就比如说关于中国古代名医事迹的历史。

在《太平广记》中有出现,同时在正史中也有相同人物的记载,但是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太平广记》中的记载与正史中的记载有着很多的差异。

与正史中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就会发现《太平广记》中的故事更加地具有魔幻色彩,有着浓重的崇拜之情。

所以以下将会结合《太平广记》与正史中重叠的名医人物故事,探讨两者的差异,以及中国古代名医异化现象的内容和原因。

一、以《太平广记·医部》与正史为例探讨古代名医异化现象的内容

《太平广记》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大部头,目录就占了10卷,全书更是多达1500卷之多。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是宋代的一部野史小说的里程碑作品,在《太平广记》中记录了很多的名人轶事,其中就有古代名医。

可是根据《太平广记》与正史中所记载的人物故事来看,虽然有重合部分,但是异处也非常之多,以下就将以神医华佗、张文仲、徐文伯为例,探讨《太平广记·医部》与正史的区别。

1、以华佗为例探讨古代名医异化的具体内容

华佗的名气可以说在中国医学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华佗的经典代表——发明了麻沸散,也就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麻药。

麻药的利用价值和用途之广已经无须多谈,因此华佗才会有神医之称,麻沸散不仅是造福了当时的黎民百姓,更是对现代医学也有很大的贡献。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无论是在野史中还是正史中对于华佗的评价都是极高的,所以说才会有华佗、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华佗行医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方,而是遍及全国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域都有华佗的足迹。

与其他擅长中医的名医不同,华佗最得意的地方是在于外科手术中的成就,其麻沸散的发明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作为中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名医,《太平广记·医部》自然会有很多关于华佗的记载。

《太平广记》云“魏华佗善医。尝有郡首病甚,佗过之……谓其子曰:‘当极怒呕血,即能去疾。’

……于是具以父从来所为乘误者,尽示佗……父大怒……佗不至,遂呕黑血升余,其疾乃平。”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有一些神化华佗的感觉,但是在《三国志》中却也找得到相应的记载“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虽然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但是也能看出在《太平广记》中故事更加地丰满,也更加地具有可读性。

而《三国志》则是更加地偏向于叙述史实,从这就可以看出两者的根本区别,一个实事求是,一个引人入胜。

2、以张文仲为例探讨古代名医异化的具体内容

在《太平广记·医部》与正史文献中都有记载的名医还有张文仲,在《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是“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即取《本草》令读之。皆应,至其所畏者,即不言……合和为丸,服之,应时而止。”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这则记载中出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病,一个人只要说话喉咙里就会自动发出回应,于是张文仲就让他读《本草》。

每读一个药名就会回应一声,遇到了害怕的就不回应,于是张文仲就将这些没有回应的药研制成了药丸,结果药到病除。

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与正史中所记载的张文仲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正史中对张文仲的记载是“文仲尤着疗风疾……自则天、中宗已后,诸医咸推文仲等三人为首。”

所以说从正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张文仲确实是医术非常高超,也是一个举国闻名的名医,可是远没有《太平广记》中所记载的那么神奇。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3、以徐文伯为例探讨古代名医异化现象的具体内容

对于徐文伯的记载其实与张文仲非常类似,在正史中徐文伯的记载为“武帝九锡之出,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恐二年不复可救。’……二年果卒。”

这是《南史》中关于徐文伯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徐文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御医,事件的发展与徐文伯的推测完全一致。

而在《太平广记》中则是“……患腰疼牵心,发即气绝……徐文伯曰:‘以油灌之,则吐物如发。稍稍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

从这也能看出《太平广记》所记载的人物事件普遍是夸张手法,而且关于治病的案例也都是具有魔幻色彩的,很多都是人们口口相传而来的传说,并没有史料可以考证。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二、结合《太平广记·医部》与正史探讨古代名医出现异化现象的原因

上述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必然是有其发生的原因的,所以说对于《太平广记》所记录事件与正史内容有出入的原因探索。

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野史与正史有区别的原因,以下将从人性的层面、人民的层面、宗教信仰的层面为探索方向,简析古代名医出现异化现象的原因。

1、从人性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来探讨古代名医异化现象的原因

人性层面的原因一般也会涉及国家的层面,也就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个因素主要体现在古代社会人们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

古人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是因为古代的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落后,文化发展不足,所以人们很难从社会生活中得到很强烈的安全感。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而且在古代卫生医疗条件不好,尤其是对于传染病的防御和治理都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有的时候即便是简单地发烧感冒也有可能因为救治不及时而丧命,所以说生病对于古代人来说是威胁生命安全的强敌。

正因为人们对于疾病的无能为力使得人们对于医生非常渴望,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医者身上,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是封建社会,也是迷信社会。

人们会将很多人力所做不到的事情,寄希望于神灵保佑,而医者在一定程度上就被赋予了这种期望。

所以说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心情移情到了名医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之所以会移情到名医身上也有很明显的原因。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比如说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然后运用到他的外科手术中时,人们感觉不到疼痛,再者在正史《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华佗擅长外科,还曾经“开膛破肚”治病。

在古代开膛破肚的手术可以说就是一种神力的表现,虽然在现代社会是稀松平常的,可是古人毕竟没有这么发达的文化和知识,因此人们将华佗视为神也就有情可原。

其他的名医虽然不及华佗神力,但是能够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在古人看来也是神乎其神的存在,久而久之医者的“神力”就被人们普遍崇拜,这就是忧患意识的作用结果。

2、从群众百姓的层面来探讨古代名医异化现象的原因

上述也提到华佗行医从来不仅限于固定的地域,他是流动的,所以说他的名气会遍布全国,救治过的病人也会遍及全国,华佗所到之处就会有人因为得到救治而视华佗为神。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而《太平广记》就是结合了很多的民间传说而编写的,自然就会有很多神化华佗的地方,以此类推像是张文仲和徐文伯也是同样的道理。

民间传说的流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口口相传,一个是通俗小说的记载,这两种方式都有同样的作用,就是夸张故事的情节。

《太平广记》对这些故事广而用之之后其记载的故事情节必然是夸张的,是不符合真实史实的,因此与正史有所不同也是必然的。

总结:

医生一般都是远离群众的,所以说医生本身的职业性质就已经被古代定义成了与神明一个阶层的地位。

以《太平广记》与正史的差异为例,聊聊古代名医形象的异化及原因

因此在这种习惯性将人物神化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之下,名医被神化也就容易理解了。

人们忧患意识的作用下人们对于稳定,对于医学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与需求,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从而众口铄金,又在宗教的引导下将名医抬高到了神明的地位。

这就是《太平广记》这个吸取了很多民间传说而编写的野史与正史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 陈寿 中华书局

[2] 《后汉书》 范晔 中华书局

[3] 《太平广记》 李昉 中华书局

[4] 《旧唐书》 刘晌 中华书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