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华州文史荟萃

鸟类依恋竹林

作者 李吉超

写了这个题目,是2021年11月30日想要做的事。结果,却被一直放置到这儿了,被“坐了冷板凳”!因为一些繁杂事情和西安的新冠病毒疫情泛滥。今天,又把它拿了出来,继续着一个多月前的文字奔涌陈述。

(一)

渭南市华州区,位于渭河关中平原东部,系陕西东部农业文明区,是个比较悠久的农耕地区,农耕文明起步早而且进步发达。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历来就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的和谐配搭,带来的良性循环又实惠。在古老的华州地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明文化。明、清时期,华州地区就传颂着“华州八景”之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文明进步,且两度更替发展更新。

而到了民国初期,“华州八景”以原生态文明和谐为特色,显得更为突出、显著,文明远扬。此时的“华州八景”主要内涵是:红杏十里、 绿竹千亩、龙山木材、石堤香轮、枣实贯珠、柿果嫣红、荷盖翻绿、稻穗垂黄。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华县“绿竹千亩” 自民国华县志

这时的“华州八景”内容,主要是以华州地区农业生态方面的显著优势为特色。这些,都是大秦岭北麓一线,洪积扇沙石地带、地形地貌和黄土塬坡地带,各类植物组合、分布的典型特色。按照自然条件,合理种植适宜自然条件的植物种类,才能获取最佳经济、社会效益!

华州地区这种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合理适宜自然条件的生态布局,从民国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这种适宜的生态分布, 从进入华州区的柳枝镇开始,红杏和青竹大面积种植和分布。柿果、水稻和莲藕,相布在低洼湿地之间。有许多村庄,被青竹严严实实地包围着,生态环境极为良好。如:柳枝镇的上安村;莲花寺镇的长寿坡村、刘家河村、肖场村、白石村;杏林镇的城南村、磨村;瓜坡镇的过村、湾惠村、良候村、井堡村、故城村、三留村、瓜底村、黄家村;大明镇的高楼村、孙堡村等;高塘镇的南堡村等等。

而高大的青竹,也成为许多鸟类夜晚栖息的理想场所。从而,为鸟类提供了生存之地。大面积的青竹林的存在,也推动了当地竹编业的兴旺发达,是农民经济效益活泛了许多。

民国时期的“华州八景”生态布局,突出地展现了华州的良好生态环境图景和民风民俗。是一副民风淳朴、生态优良生活图景。今天回头来看,其生态布局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是人们所期待的田园生活和生存环境。这一时期,也是自然条件和生物布局最好的历史时期,一幅农耕文明和优良的生态布局,达到了极致程度!

(二)

尔后,由于宏观要求导向性的失误,在大力平整农田运动中,坡地整平地、小块并大块、旱地变水浇田、整齐划一的修整中,把大面积的杏林整掉了,柿果园林没有了,原有的植物分布消失了。再在后来的调整过程中,决策者也想恢复原生态布局,几载努力,也没有成功。加之农业生产实行责任制到户后,集体的青竹林,不几年功夫,就大面积大面积的消失了!几乎殆尽,成了无竹林的区域!尽管如此,个别地方的村子,还保留了小块原始青竹林。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华州民居前的青竹 李吉超摄

村庄和农田里,高大的树木也消失和减少,青竹林面积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改变,各类鸟类生存、生活的栖息地,随之消失,鸟类的存活量急剧下降!人们常见的喜鹊鸟,曾一度在华州地区消失了多年!个别鸟类,可能灭绝。生物种类严重失衡,导致农业生产,病虫害大量爆发,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生产成本也随之加大。生态链的断链,导致生态环境就必然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三)

当华州区大面积的青竹林要消失的时候,瓜坡镇瓜底村村民——周民全先生,为了保护本村行将消失的10亩毛竹林,斗胆地与村里签定了承包合同,信心满满地要把毛竹林,变成高大青竹林。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栽培,成绩斐然。使曾经的毛竹林,一年一年的有了起色!毛竹终成直径为3公分以上的大竹林!至1999年秋,每日傍晚,周围就有万只灰椋鸟,集体栖息在瓜底村青竹园里。每临傍晚时分,喜欢群居生活灰椋鸟,就在他的竹林上空盘旋,时而飞来,时而飞起,盘旋察看,伴随着鸟声不断,庞大阵容,犹如群体活动的军阵操练一般。景象极为壮观,引来周围村民观看这一多年未见生态奇观。对此,《渭南日报》1999年11月16日,作了报道;《华商报》11月18日,954期,也给予转载。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2004年周民全的竹园 王晓光摄

瓜底村的青竹园,经过承包人周民全的细心管护,青竹茂盛,青竹长高长粗,每年吸引的鸟类栖息量,越来越多。到2002年3月,夜间鸟宿量,达到6万多只。见《陕西日报》,2002年3月3日第二版的消息;《陕西工人报》9月30日和《陕西科技报》第2534期第一版、《陕西农民报》第3078期8版,同时都作了报道。

不知是灰椋鸟特别喜欢集体栖息竹林?还是过去大片青竹林的消失,没有了夜里理想的栖息之地,都来聚集到这块周围唯一的竹林里来了?还是竹林主人特别喜欢灰椋鸟之故?也还是各类鸟类都爱依恋着竹林而居?仅仅一年的功夫,周民全的成林青竹园,夜里灰椋鸟栖息量,一下子猛增到了百万只之多!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周民全竹林吸引来的灰椋鸟 自林业志

周民全的竹林,到2003年4月,10亩竹园要承载百万只灰椋鸟夜晚在此留宿。消息报道见《陕西农民报》2003年4月19日,第3140期第二版“百万候鸟的司令员——周民全”!又见《渭南日报》2003年4月16日总第4016期第3版;《渭南日报》2003年11月22日第1版报道的消息。2003年11月29日,《陕西农民报》,总第3232期第3版以“生态招鸟 鸟恋环境 灰椋鸟再次做客瓜底村”为题,再次报道。

这时留宿的鸟类,把个直挺挺的青竹,都压弯了腰!竹园的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每到夜幕降临,夕阳西下时分,各路灰椋鸟,在空中来回飞旋,尽情表演,阵容庞大,表演得精彩纷呈。这种罕见生态景观,吸引周边群众及远到的爱好者,驱车前往观看!一时成了一种新鲜的、罕见的时尚风潮!!!灰椋鸟们热情地为人们表演一番后,不一会儿,听到鸟声喳喳不绝于耳,又一阵风似的鱼贯而入竹林。夜幕变成了黑色时分,又一声不响,静静悄悄的,没有一丝的鸟鸣之音!鸟无声息地栖息一晚,到了黎明时刻,它们又都分批次地离开竹林,飞奔各处地方,去觅食生活……

周民全小小的10亩地青竹林,经过精心管护,仅仅四、五年时间,就为百万只鸟类,护成了理想的栖息之地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宣传部门的重视!各类媒体,对比作了轰炸式宣传。先后宣传的媒体有:上海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渭南电视台、原华县电视台,都做了宣传报道。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陕西省护鸟爱鸟第一人周民全 自林业志

此时,陕西省林业厅对周民全多年来,护林爱鸟护鸟的事迹,也给予充分肯定!送来了“爱鸟护鸟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和5000元奖金,予以肯定和鼓励!周民全先生没有辜负期望,多年来,一直坚持着护竹爱鸟情怀,初心始终不变!

(四)

近几十年来,那种以破坏、毁害和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快速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和丢弃,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保护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国家采取得力措施,依法依规,保护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恢复良性的生态环境,有力措施不断出台,执行有力,铁腕治霾,已成为国家的国策和全民的自觉行动。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华州青竹林 李吉超摄

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号召作用力和影响力,共同作用下,保障了执行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执行得更加坚定有力。保护良好环境,是全国的第一共识和要务!环评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坚决实行保护和恢复并举的方针,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各地呈现出的蓝天白云天气景象,已成常态化了!

同时,出台了不少很好的、切实可行的执行措施。绝对的要实施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铁手腕,划定责任保护区域范围,责任到地方官员,目标明确,硬措施予以绝对保护和恢复。出台一系列环保、森林、草原法律、法规依据。科技领先,开发清洁能源(煤改气、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减少C排放;各地兴建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设置大地域的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荒山荒坡退耕还林、还草、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农户经济利益、深山区异地扶贫搬迁、关,停对环境污染,低产能,低效益小型不过关的企业、鼓励新兴能源企业发展、各地一年两季的植树造林,种树种草活动、大面积,广地域的飞播造林绿化措施、庭院绿化,美化、城市公园,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义务发放树苗,鼓励市民栽植等等措施,共同作用下,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步伐,显著提升和加快。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明显。

(五)

近几十年来, 坚持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并举措施,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它应有的良好效应,局部表现在:

2002年12月8日,《陕西农民报》,第3096期,第2版,报道的华州区瓜坡镇“故城村 35年封沟育林 山青林茂鸟鸣”消息。反映了这村,坚持多年封沟育林的生态效果。

《陕西科技报》,2002年10月26日,第2546期,第一版,报道的“华县罐区秸秆全部机械还田”消息。这里,一改过去,焚烧秋作玉米秸秆,严重污染环境的做法。采用大力发展大型机械化还田机的做法,措施得力。既保护了空气环境免受污染,又增加了土壤肥沃程度。两全其美,一举多得的做法,值得在全省推广应用。

2003年10月31日,《渭南日报》,第4213期,第2版,报道“华县秸秆综合利用和市场开发”的消息。说的是玉米秸秆被粉碎后,添加纤维分解酶后,用做家畜、家禽食用饲料的事。既利用了玉米收获后的大量秸秆,又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

《陕西农民报》,2004年11月2日,第3371期,第一版头条,报道了“华县十万亩玉米秸秆全部还了田”消息。在这儿,其机械还田已成规模,社会效益显著。综合效益双赢的事,环保又多用,利国又利民值得各地效法。

2004年5月8日,《渭南日报》,第4393期,第二版,报道的华州区瓜坡镇“井沟村人转变观念用心管好【搖钱树】”消息。这个村位于黄土塬坡头位置,所有耕地,不是沟,就是坡。他们村积极响应退耕还林号召后,在全县率先起步,全部栽植经济林——花椒树的事。形成了规模,赢来了市场,家家户户都栽植。经济、环保、生态效益多赢。表率、引导作用突出。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井沟村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自林业志

《陕西工人报》,2004年7月22日,第2版,星期四,报道的“华县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实施封山育林”消息。实现了社会、经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了旅游产业稳建发展,多重效果明显的事例,影响很大。

以上事例,均说明生态环境,在一年年的好了起来。逐步步入良性循环了!

(六)

近几年来,乡村、城市植绿、护绿、美化生活环境,已成规模之势。华州区虽然以往的“千亩绿竹”景象,很难恢复到位,但乡村居民,院前屋后,栽竹护竹,有了效果。在北方城市广场、公园,栽植青竹,作为长年绿色景观,有了一定的规模,见了实效。

华州区的华州公园、太平湖公园等公共场所的青竹园,已成了局部青竹林。傍晚时分,就有不少鸟类栖息。成了鸟类的理想家园。

从“华州八景”到群鸟依恋竹林——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太平湖公园竹林上空的鸟群 李吉超摄

特别是太平湖公园,每到黄昏,夕阳西下时,成群的各类鸟,呼啸着在空中飞旋,叽叽喳喳叫声不绝。成了一道壮丽的景观,引来许多市民争相观看!

鸟类喜欢歇息竹林,竹林是鸟类栖息生存的理想之境,竹林也因鸟类栖息而根深叶茂。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发展。优质良好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共荣共存。也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良好生存、生活环境条件!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信,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只会越来越好!华州区同样,也会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渭南市华州区民研会李吉超

地址:渭南市华州区古郑路质监小区

电话:15191313036

2022/01/6日、7日、14日、15日和16日草成

2022/01/18修改。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李吉超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