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交广会客厅|春运大秦“把脉”人

作者:中国交通广播

2022年1月18日8时,“兄弟们,给点了,上道!” 只见四名执机手将探伤仪器抬到大秦线路上,“一、二、三!”,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大同工务段化稍营探伤工长武永洪一边喊着,一边和职工们一起抬仪器。待放稳探伤仪后,武永洪一边输入信息,一边嘴里重复着:“开机,输入里程、执机号,放探头……”。

交广会客厅|春运大秦“把脉”人

塞北的冬日天气格外寒冷,他们穿着厚大衣身披黄马甲,他们利用大秦“天窗点”将为大秦重车线130公里至148公里线路进行“把脉”,以便及早发现病害,及早处理。

钢轨作为铁路线路基础的主要组成部件,承受着来自车辆的千吨重压,经年累月,钢轨也会“患病”,在大秦线上穿梭着一群“钢轨医生”,常年奔驰在钢轨之间,为钢轨“把脉问诊”。

“31年了,我们管辖的101.5公里大秦线没有发生责任漏检,希望我们的探伤班要把这个记录保持下去”这是工长武永洪的梦。他从事的探伤工作常常被大秦人形象誉为——为钢轨“把脉”的人。

推行探伤仪的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两公里,如果推快了,毫米级的伤波一晃而过,很难被发现,容易漏检。伴随着探伤仪发出的“滴滴”声,武永洪不时停下脚步检查仪器显示的波形,弯腰复检钢轨表面是否有损伤。遇到异常波形时立即进行伤波确认,他曲膝在硬邦邦的轨枕上,寒意透过棉衣浸到骨子里,仍旧把腰弯得像弓,时而拿出小镜子仔细检查轨底情况。

“把脉”难,给钢轨“把脉”更难!因为钢轨没有语言。为此他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尽快掌握探伤新技术、紧跟探伤换代更新,将书中的新知识付诸于实践,并摸索出一套“机查、眼看、手敲、镜观”的探伤工作方法。31年里,武永洪似华佗在世,走过的铁路线路,在他的执机下,钢轨的病害就没有发现不了的。从早晨7时至中午14时,一走就是六七个小时,从冬到夏,风雨无阻,一走就是31个春秋。他先后荣获大同工务段、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火车头”奖章等多项荣誉,他被大同工务段评为“金牌”工长。

这就是武永洪,一名普通的铁路钢轨探伤工,高高的个子,瘦弱的身体,扛起了确保大秦线行车安全的重担。今年他将继续挥洒汗水,为2022年春运及电煤保供专项行动贡献自己的攻坚力量。

(通讯员:刘孟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