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作者:老非2020

1,

咬紧牙关,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强制性的心理建设,才终于徒步登上了海拔5630米的多玛拉山口。

这里是西藏阿里的无人区,是神山冈仁波齐徒步转山路线上的制高点。

在海拔最高、徒步最困难的路段,我居然又赶上了大雪纷飞!

多玛拉山口,也叫卓玛拉山口,就在我抬头可望的地方。但临近山口的这段路相对陡峭,这么高的海拔,又赶上极端天气,所以每往上攀登几步,我就需要停下来歇歇,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喘气。

我给自己设定强制性的心理建设是:必须要往上走满5步,才能歇;再数到20,必须走。

再往后,又不得不把它更改为:必须走满3步,才能歇息。

这期间唯一的超时停歇,是我回望了一次身后,然后掏出相机,拍摄了下面的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有点模糊,一方面是因为下着大雪;另一方面,拍的时候我不但是在大口喘气,而且被冻得浑身发抖啊!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拍摄于冈仁波齐转山路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誉为“神山之王”。它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所以,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从来就不缺虔诚的朝圣者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

当年去西藏旅行的外国游客也不少,我在这段徒步的登山路上,就遇见了一对来自日本的情侣,他们的状态比我惨多了。

日本女孩早已失去行动能力,她趴在藏人的背上,看上去基本上处于半昏迷状态。

日本男孩还能自己登山——不自己登也不行,还有一个藏人帮他们背着两个背包,只能腾出一只手来搀扶他。

日本男孩大口喘气,脸上是苦不堪言和痛不欲生的表情二合一;间或他还会满脸担忧地看一眼女孩,拉一拉女孩的手,希望得到一点回应——你知道,在这么高的海拔出现高反,遭遇生命危险绝非低概率事件。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经过日本男孩身旁时,我也只能拍拍他的肩膀给与安慰与鼓励。

在那个海拔和那个状态,即便你有助人之心,十之八九你也没有助人之力。

登上山口之后,我找了个背风的地方歇息良久,倒也无事。

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就不着急走了,也不着急降海拔。

拍了一圈照片,再回到背风的地方,看见日本女孩斜靠在藏人的身上大口吸氧;看来问题还不算大,待会降海拔了,应该就没事了。

日本男孩也在吸氧,看我拎着相机坐过来,就冲我点了点头,竖了一个大拇指,那意思是感谢我刚才的鼓励,并敬佩我啥事没有。

我问:这么艰难,你们为啥要来转山呢?

日本男孩指了指背包外侧的袋子,都不敢停止吸氧的动作。

他们雇佣的藏人笑了笑,从外侧的袋子里给我翻出一本英文版的书——看封面我就知道了,是那本《西藏生死书》,我也读过。

我笑了笑,心想:好家伙,你看这本书就看这本书吧,也犯不着真来西藏体验生死。

我收起相机——眼前大雪纷飞,基本上是拍不出什么好照片了;但我暗自庆幸:昨天在山脚下,我居然拍到了冈仁波齐无比美丽的黄昏。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冈仁波齐的黄昏

2,

这并不是我在西藏旅行,唯一旁观的、可能的生死边缘。

有一次我停驻在日喀则,想找一辆便宜的车进无人区。

在汽车站旁我找到了一辆要价很低的车,却发现好像没有游客愿意坐。

没人愿意坐的原因是——旁边其它的藏族师傅提醒我:别坐这辆车,这辆车刚刚拉过死人去樟木!

这辆车的藏族师傅既不生气,也不隐瞒,浑不在意地接过话头:对嘛!你要在意呢,也可以不坐我的车么!

藏族师傅接下来的话,捋平了我的问号脸:我是送了一个死掉的游客去樟木口岸,刚刚折回到日喀则么!是个印度人,到冈仁波齐转山,他很胖嘛,路上起了高反,就死在山口了!领队说好歹要把人从樟木送到尼泊尔,再送到印度。没人接这个活儿,我就接了么!

藏族师傅还特别实在地补了一句:这也是有功德的嘛,人家给的钱也不少……

我笑了:你说得对!啥时候咱们出发?

藏族师傅也笑了:现在就可以走么!反正除了你,谁也不愿意坐我的车。

围观的藏族师傅们也都笑了——人家刚才提醒你还真不是为了抢活儿,就是为了提醒你一下罢了。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拍摄于西藏无人区

上路之后藏族师傅还对我说:冈仁波齐也是印度教的神山么!那个印度游客太胖了么!这么胖还要来转山,容易出事嘛!

藏族师傅扫了我一眼:你不胖,没问题的么!

虽然他把我和印度人合在一起说,让我听上去有点别扭;但我知道这只是善意的鼓励,只不过他说话不会拐弯抹角罢了。

藏族师傅当然也有自己的信仰,所以他还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你看我们藏人转神山之前,也会去玛旁雍措洗澡么;我们藏人在圣湖洗澡,全都是把水打到岸上冲洗,不会偷懒站在湖里洗么!可是印度人不这样,他们懒么,直接站在湖里洗。你把自己身上的污秽直接留在圣湖,圣湖也不高兴么!

这个解释,给我留下了印象的印象。

藏族师傅还说,送那具尸体时,他需要一口气从塔钦开到樟木;路上实在是困得不行,就在车里睡了一觉。

睡觉前他看了一眼后备箱,那个印度人的眼睛好像还半睁着,这也没办法好好睡觉呀!就用抹布把他的头一盖,再用衣服把自己的头一捂,就这么睡了……

听到这儿,我觉得西藏人的生死观,真的跟我们的不大一样。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玛旁雍措旁边,准备去转山的藏族人

3,

我身边去过西藏的朋友,基本上会分为两款:一款是打死都不会再去了;一款是只要打不死,就想一去再去。

我贪恋西藏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也贪恋它的魅力——它总能给我一些新鲜的旅行经历,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与过去不同的新鲜看法。

这大概就是我足足去了九次西藏,到今天依然觉得没够的原因吧。

但是,我并不赞同所谓“西藏能净化你的心灵”这个说法。

在我看来,西藏做不了你的去污剂——如果你是一个干净的好人,去不去西藏你都会是干净的好人;反之,如果一个人心理污浊,去西藏旅行一趟就能幡然大悟吗?

那只是一些网络小编不假思索的忽悠罢了,跟“一生必去的多少个地方”属于同一个套路——这个世界没有多少地方是一生必去的,包括西藏。

道理很简单:那么多没去过西藏的人,难不成人家这辈子就白活了?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滇藏线上的梅里雪山

话说我们这些个爱去西藏的背包客,容易纠结在一起去西藏旅行。

这一次,是我和几位背包客朋友转山过后,一起到玛旁雍措歇脚,准备在湖边住一晚,再去下一站的帕羊——帕羊是摄影师的天堂。

看见有同伴也想在湖里洗澡,我就把自己的那个搭车经历,以及藏族师傅那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给同伴说了一遍。

不管是否信佛,同伴们全都把水打到了岸上,再去洗澡。

结果到了晚上,来自深圳的阿茉捂着小腹哭疼,疼得直打哆嗦!

她脸色煞白:可能是阑尾又发炎了!

又咬着牙懊悔不迭:医生劝过我割掉,我当时怎么就没同意呢!

这可怎么办!给阿茉吃了我们带的消炎药,药力不足,不管用。

很显然这需要赶紧挂瓶打点滴,否则这么高的海拔,搞不好会出人命的!

一问旅馆的藏族服务员,人家说只有赶去普兰县的一员,才可能挂瓶。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帕羊的落日,摄影师的天堂

大家飞快地收拾行李,火速出发。

到达普兰县时,阿茉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了!我们全都紧张不已,幸好点滴打了一半阿茉就醒了;慢慢地也不疼了。

大家全都长出了一口气!

阿茉倒是很坦然:唉,真挂了就挂了吧;按照藏族同胞的说法,挂在神山附近不也挺好的么!

紧张过后的大家伙儿,又恢复了背包客们惯有的活跃和不正经:阿茉你倒是早说呀!早说咱们就不来普兰了,直接给你找秃鹫和老鹰!

一番嘻嘻哈哈过后,阿茉说:你们看过《藏地生死书》吗?看过的话,可能也不会在意了。

这是在西藏旅行,我第二次听到有人提起这本书。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玛旁雍措

4,

以上三次,都算得上是我在西藏旅行时,旁观了别人的生死边缘。

至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高原反应无关——那是我走川藏北线,途径雀儿山时的事。

雀儿山是整个川藏北线的制高点路段,这一次,我又赶上了大雪。

雀儿山高海拔的翻山路已经结冰了,我们的车只能龟速前进。

即便如此,在一个弯道上,我们的车还是打滑了!要命的是,它滑向的是道路右侧,右侧就是悬崖!

无比幸运的是,我们的车到底还是刹住了,其中的右侧车前轮,已经与悬崖边缘齐平。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我们的车行驶在川藏北线

大家一言不发地慢慢下车,缓了好久,才想着要把车给挪到安全地带。

于是,大牛上到了驾驶室,开着车门以防不测好跳车;其它人全到侧后方推着车以防侧滑,这才把车挪到靠近山体的一侧。

然后拿出千斤顶,结结实实地给越野车装上了防滑链。

夜幕降临之后,雀儿山的雪路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美景——车灯前是万箭齐发的大雪,车窗右侧外面是一轮满月!被月光照射的雪山是亮的,照不到月光的山体,又隐没于夜色之中,结果周围的雪山就像是悬浮在我们的眼前!

这一场月亮雪,实在是太美了!

它的美让我们想到了刚才的生死一刻,又让我们感慨:拥有生活,真的是太好了!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上完防滑链之后,当时拍了一张照片

5,

旅行故事说完,接下来说说那本数次出现的《西藏生死书》。

对别人带货广告在意的人,读到这里就请别往下再划拉了;毕竟有不少聪明人,特别喜欢在评论区扔一句:原来就是个卖书的。

好像只要是看到了广告,那么前面的东西就全部是“上当一般地白读了”。

要我说,别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广告不是针对所有人的;另外,没有人能给你强卖一本书,你买与不买,都不影响你之前阅读的感觉与收获。

事实上,我一直犹豫着是否推荐《西藏生死书》,不但因为这本书的争议很大,而且这本书作者的一些做法,也曾被多方诟病。

直到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比如说同样的一本《金瓶梅》,有人看到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百味;而有人仅把它拿来当黄书看。

但它却是同一本书!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原创照片:西藏经幡

怎么评价这本《西藏生死书》呢?

有人说它就是一本来自西藏的心灵鸡汤;又有人说阅读它需要缘分。

有人说:《西藏生死书》是写给活着的、正在面临死亡的、或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看的一本好书。

有人说:《西藏生死书》是一本抚慰心灵的解脱指南,它让你好好看看“生死”,它会教你去放下、去体悟、去明了何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还有人说:这本书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家庭、事业、人生,升华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当然,也有人说:我觉得任何相信科学的人,都不必读这本书。

还有人说:这本书是对人类智慧的侮辱——它不是在教你面对死亡,只会让你用另一种方式去逃避死亡。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网络图片

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说,以上观点全对。

毕竟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其反应与收获会是截然不同的。这很正常,没必要拿自己的读后感,非要往别人的脑门上套。

另外,有一点更重要——读书不仅仅是读,更需要思考。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观,1次亲身经历了生死边缘

结语:

这就是老非我九次西藏之旅,或旁观或亲身经历过的一点生死边缘。

但是,你不需要非得去西藏,才能去体验这个,才会去思考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毕竟城市里有产房、有ICU病房,有养老院,还有火葬场……

那些地方,都可以来刺激你修正或完善自己的人生观。

所以这本《西藏生死书》,也不一定是去过西藏的人才能读。

面对死亡,很多人都会避而不谈;但谈与不谈,其实它距离我们都很近。

《西藏生死书》 ¥48 购买

#旅行##西藏##故事#

关注@老非2020,分享旅行。

文字原创;未经本人允许拒绝任何转载!

除图书照片外,所有照片全部原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