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1,

咬緊牙關,我給自己做了一個強制性的心理建設,才終于徒步登上了海拔5630米的多瑪拉山口。

這裡是西藏阿裡的無人區,是神山岡仁波齊徒步轉山路線上的制高點。

在海拔最高、徒步最困難的路段,我居然又趕上了大雪紛飛!

多瑪拉山口,也叫卓瑪拉山口,就在我擡頭可望的地方。但臨近山口的這段路相對陡峭,這麼高的海拔,又趕上極端天氣,是以每往上攀登幾步,我就需要停下來歇歇,張開嘴大口大口地喘氣。

我給自己設定強制性的心理建設是:必須要往上走滿5步,才能歇;再數到20,必須走。

再往後,又不得不把它更改為:必須走滿3步,才能歇息。

這期間唯一的逾時停歇,是我回望了一次身後,然後掏出相機,拍攝了下面的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有點模糊,一方面是因為下着大雪;另一方面,拍的時候我不但是在大口喘氣,而且被凍得渾身發抖啊!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拍攝于岡仁波齊轉山路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它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是以,岡仁波齊的轉山路上,從來就不缺虔誠的朝聖者以及慕名而來的遊客。

當年去西藏旅行的外國遊客也不少,我在這段徒步的登山路上,就遇見了一對來自日本的情侶,他們的狀态比我慘多了。

日本女孩早已失去行動能力,她趴在藏人的背上,看上去基本上處于半昏迷狀态。

日本男孩還能自己登山——不自己登也不行,還有一個藏人幫他們背着兩個背包,隻能騰出一隻手來攙扶他。

日本男孩大口喘氣,臉上是苦不堪言和痛不欲生的表情二合一;間或他還會滿臉擔憂地看一眼女孩,拉一拉女孩的手,希望得到一點回應——你知道,在這麼高的海拔出現高反,遭遇生命危險絕非低機率事件。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經過日本男孩身旁時,我也隻能拍拍他的肩膀給與安慰與鼓勵。

在那個海拔和那個狀态,即便你有助人之心,十之八九你也沒有助人之力。

登上山口之後,我找了個背風的地方歇息良久,倒也無事。

好不容易爬上來的,就不着急走了,也不着急降海拔。

拍了一圈照片,再回到背風的地方,看見日本女孩斜靠在藏人的身上大口吸氧;看來問題還不算大,待會降海拔了,應該就沒事了。

日本男孩也在吸氧,看我拎着相機坐過來,就沖我點了點頭,豎了一個大拇指,那意思是感謝我剛才的鼓勵,并敬佩我啥事沒有。

我問:這麼艱難,你們為啥要來轉山呢?

日本男孩指了指背包外側的袋子,都不敢停止吸氧的動作。

他們雇傭的藏人笑了笑,從外側的袋子裡給我翻出一本英文版的書——看封面我就知道了,是那本《西藏生死書》,我也讀過。

我笑了笑,心想:好家夥,你看這本書就看這本書吧,也犯不着真來西藏體驗生死。

我收起相機——眼前大雪紛飛,基本上是拍不出什麼好照片了;但我暗自慶幸:昨天在山腳下,我居然拍到了岡仁波齊無比美麗的黃昏。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岡仁波齊的黃昏

2,

這并不是我在西藏旅行,唯一旁觀的、可能的生死邊緣。

有一次我停駐在日喀則,想找一輛便宜的車進無人區。

在汽車站旁我找到了一輛要價很低的車,卻發現好像沒有遊客願意坐。

沒人願意坐的原因是——旁邊其它的藏族師傅提醒我:别坐這輛車,這輛車剛剛拉過死人去樟木!

這輛車的藏族師傅既不生氣,也不隐瞞,渾不在意地接過話頭:對嘛!你要在意呢,也可以不坐我的車麼!

藏族師傅接下來的話,捋平了我的問号臉:我是送了一個死掉的遊客去樟木口岸,剛剛折回到日喀則麼!是個印度人,到岡仁波齊轉山,他很胖嘛,路上起了高反,就死在山口了!領隊說好歹要把人從樟木送到尼泊爾,再送到印度。沒人接這個活兒,我就接了麼!

藏族師傅還特别實在地補了一句:這也是有功德的嘛,人家給的錢也不少……

我笑了:你說得對!啥時候咱們出發?

藏族師傅也笑了:現在就可以走麼!反正除了你,誰也不願意坐我的車。

圍觀的藏族師傅們也都笑了——人家剛才提醒你還真不是為了搶活兒,就是為了提醒你一下罷了。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拍攝于西藏無人區

上路之後藏族師傅還對我說:岡仁波齊也是印度教的神山麼!那個印度遊客太胖了麼!這麼胖還要來轉山,容易出事嘛!

藏族師傅掃了我一眼:你不胖,沒問題的麼!

雖然他把我和印度人合在一起說,讓我聽上去有點别扭;但我知道這隻是善意的鼓勵,隻不過他說話不會拐彎抹角罷了。

藏族師傅當然也有自己的信仰,是以他還給出了自己的分析:你看我們藏人轉神山之前,也會去瑪旁雍措洗澡麼;我們藏人在聖湖洗澡,全都是把水打到岸上沖洗,不會偷懶站在湖裡洗麼!可是印度人不這樣,他們懶麼,直接站在湖裡洗。你把自己身上的污穢直接留在聖湖,聖湖也不高興麼!

這個解釋,給我留下了印象的印象。

藏族師傅還說,送那具屍體時,他需要一口氣從塔欽開到樟木;路上實在是困得不行,就在車裡睡了一覺。

睡覺前他看了一眼後備箱,那個印度人的眼睛好像還半睜着,這也沒辦法好好睡覺呀!就用抹布把他的頭一蓋,再用衣服把自己的頭一捂,就這麼睡了……

聽到這兒,我覺得西藏人的生死觀,真的跟我們的不大一樣。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瑪旁雍措旁邊,準備去轉山的藏族人

3,

我身邊去過西藏的朋友,基本上會分為兩款:一款是打死都不會再去了;一款是隻要打不死,就想一去再去。

我貪戀西藏的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景,也貪戀它的魅力——它總能給我一些新鮮的旅行經曆,讓我對很多事情有了與過去不同的新鮮看法。

這大概就是我足足去了九次西藏,到今天依然覺得沒夠的原因吧。

但是,我并不贊同所謂“西藏能淨化你的心靈”這個說法。

在我看來,西藏做不了你的去污劑——如果你是一個幹淨的好人,去不去西藏你都會是幹淨的好人;反之,如果一個人心理污濁,去西藏旅行一趟就能幡然大悟嗎?

那隻是一些網絡小編不假思索的忽悠罷了,跟“一生必去的多少個地方”屬于同一個套路——這個世界沒有多少地方是一生必去的,包括西藏。

道理很簡單:那麼多沒去過西藏的人,難不成人家這輩子就白活了?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滇藏線上的梅裡雪山

話說我們這些個愛去西藏的背包客,容易糾結在一起去西藏旅行。

這一次,是我和幾位背包客朋友轉山過後,一起到瑪旁雍措歇腳,準備在湖邊住一晚,再去下一站的帕羊——帕羊是攝影師的天堂。

看見有同伴也想在湖裡洗澡,我就把自己的那個搭車經曆,以及藏族師傅那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給同伴說了一遍。

不管是否信佛,同伴們全都把水打到了岸上,再去洗澡。

結果到了晚上,來自深圳的阿茉捂着小腹哭疼,疼得直打哆嗦!

她臉色煞白:可能是闌尾又發炎了!

又咬着牙懊悔不疊:醫生勸過我割掉,我當時怎麼就沒同意呢!

這可怎麼辦!給阿茉吃了我們帶的消炎藥,藥力不足,不管用。

很顯然這需要趕緊挂瓶打點滴,否則這麼高的海拔,搞不好會出人命的!

一問旅館的藏族服務員,人家說隻有趕去普蘭縣的一員,才可能挂瓶。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帕羊的落日,攝影師的天堂

大家飛快地收拾行李,火速出發。

到達普蘭縣時,阿茉已經處于半昏迷狀态了!我們全都緊張不已,幸好點滴打了一半阿茉就醒了;慢慢地也不疼了。

大家全都長出了一口氣!

阿茉倒是很坦然:唉,真挂了就挂了吧;按照藏族同胞的說法,挂在神山附近不也挺好的麼!

緊張過後的大家夥兒,又恢複了背包客們慣有的活躍和不正經:阿茉你倒是早說呀!早說咱們就不來普蘭了,直接給你找秃鹫和老鷹!

一番嘻嘻哈哈過後,阿茉說:你們看過《藏地生死書》嗎?看過的話,可能也不會在意了。

這是在西藏旅行,我第二次聽到有人提起這本書。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瑪旁雍措

4,

以上三次,都算得上是我在西藏旅行時,旁觀了别人的生死邊緣。

至于我自己的親身經曆,與高原反應無關——那是我走川藏北線,途徑雀兒山時的事。

雀兒山是整個川藏北線的制高點路段,這一次,我又趕上了大雪。

雀兒山高海拔的翻山路已經結冰了,我們的車隻能龜速前進。

即便如此,在一個彎道上,我們的車還是打滑了!要命的是,它滑向的是道路右側,右側就是懸崖!

無比幸運的是,我們的車到底還是刹住了,其中的右側車前輪,已經與懸崖邊緣齊平。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我們的車行駛在川藏北線

大家一言不發地慢慢下車,緩了好久,才想着要把車給挪到安全地帶。

于是,大牛上到了駕駛室,開着車門以防不測好跳車;其它人全到側後方推着車以防側滑,這才把車挪到靠近山體的一側。

然後拿出千斤頂,結結實實地給越野車裝上了防滑鍊。

夜幕降臨之後,雀兒山的雪路上出現了驚人的一幕美景——車燈前是萬箭齊發的大雪,車窗右側外面是一輪滿月!被月光照射的雪山是亮的,照不到月光的山體,又隐沒于夜色之中,結果周圍的雪山就像是懸浮在我們的眼前!

這一場月亮雪,實在是太美了!

它的美讓我們想到了剛才的生死一刻,又讓我們感慨:擁有生活,真的是太好了!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上完防滑鍊之後,當時拍了一張照片

5,

旅行故事說完,接下來說說那本數次出現的《西藏生死書》。

對别人帶貨廣告在意的人,讀到這裡就請别往下再劃拉了;畢竟有不少聰明人,特别喜歡在評論區扔一句:原來就是個賣書的。

好像隻要是看到了廣告,那麼前面的東西就全部是“上當一般地白讀了”。

要我說,别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廣告不是針對所有人的;另外,沒有人能給你強賣一本書,你買與不買,都不影響你之前閱讀的感覺與收獲。

事實上,我一直猶豫着是否推薦《西藏生死書》,不但因為這本書的争議很大,而且這本書作者的一些做法,也曾被多方诟病。

直到後來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比如說同樣的一本《金瓶梅》,有人看到了世态炎涼和人生百味;而有人僅把它拿來當黃書看。

但它卻是同一本書!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原創照片:西藏經幡

怎麼評價這本《西藏生死書》呢?

有人說它就是一本來自西藏的心靈雞湯;又有人說閱讀它需要緣分。

有人說:《西藏生死書》是寫給活着的、正在面臨死亡的、或正在度過臨終過程的衆生看的一本好書。

有人說:《西藏生死書》是一本撫慰心靈的解脫指南,它讓你好好看看“生死”,它會教你去放下、去體悟、去明了何謂“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還有人說: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

當然,也有人說:我覺得任何相信科學的人,都不必讀這本書。

還有人說:這本書是對人類智慧的侮辱——它不是在教你面對死亡,隻會讓你用另一種方式去逃避死亡。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網絡圖檔

在我看來,某種意義上說,以上觀點全對。

畢竟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其反應與收獲會是截然不同的。這很正常,沒必要拿自己的讀後感,非要往别人的腦門上套。

另外,有一點更重要——讀書不僅僅是讀,更需要思考。

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曾9次去西藏旅行,3次旁觀,1次親身經曆了生死邊緣

結語:

這就是老非我九次西藏之旅,或旁觀或親身經曆過的一點生死邊緣。

但是,你不需要非得去西藏,才能去體驗這個,才會去思考這個人類永恒的話題。

畢竟城市裡有産房、有ICU病房,有養老院,還有火葬場……

那些地方,都可以來刺激你修正或完善自己的人生觀。

是以這本《西藏生死書》,也不一定是去過西藏的人才能讀。

面對死亡,很多人都會避而不談;但談與不談,其實它距離我們都很近。

《西藏生死書》 ¥48 購買

#旅行##西藏##故事#

關注@老非2020,分享旅行。

文字原創;未經本人允許拒絕任何轉載!

除圖書照片外,所有照片全部原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