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峰枫:2021,我喜欢的五本书

高峰枫:2021,我喜欢的五本书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高峰枫。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缪哲著,三联书店,2021年10月

这是我第一次在同代人的著述中,读到未来必将成为经典的一部学术专著。厚古薄今是一种安全的习惯,厚民国而薄当代也是恨铁不成钢之后的选择。但读了这部书,我们那双久已充满疲惫和失意的眼睛,便终于可以向当代的学术,投去惊诧和钦佩的一瞥了(仿书中第4页写罗越的一句)。

缪哲以多部精妙的译著为广大读者所称道,但翻译只是他的副业。《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一书的出版,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他在中国古代艺术史领域深厚的功力。缪哲认为,中国古代艺术从商周的纹样装饰到汉代状物艺术的演进,既不源于心理认知模式的改变,也不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内部事件。最直接、最强烈的驱动力,来自汉帝国以拟像和叙事为策略,系统表达其官方意识形态的需要。这一制度动力,尤其体现在王莽时代大规模的视觉制作方面。(有趣的是,2021年出版了好几部关于王莽的书,均可成为缪哲此书极其方便的注释。)

读今人著作,倘能发现诚实、扎实的学问,已是意外之喜。而才与识,则向来是不敢奢求的。但缪哲这部书,在渊博的学识之外,又增以今人已久违的才情和智慧,这样的才智甚至从正文溢出,流散到大量尾注中,使得读注也变成一种享受。凡有长期读书经验、有“观风望气”能力的读者,即使不是艺术史专家,只要去读那25页的导言,便自可察知隐伏在字里行间、高浓度和高纯度的才、学、识。而作者那强悍、凌厉、无法模仿的中文,也足以恢复我们对于汉语学术写作的信心。

作者对汉代文献信手拈来,且经学深湛,这并不让我意外。让我惊喜的是他对西方学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就我读此书第一遍之后所能记忆,在讨论王莽时,经常会提到同时代大秦的奥古斯都,后者同样是将意识形态融入大规模视觉制作的皇帝(依照Paul Zanker的分析);在关键讨论中,运用了埃里亚德(Mircea Eliade)对于神圣和凡俗的区分、吉拉德(René Girard)和伯科特(Walter Burkert)对于祭祀与暴力的分析;导言中讲到意识形态的视觉呈现,引用Michael Walzer的警句。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即使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只要涉及古代宗教、历史和社会,都离不开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发掘和利用。

这样一篇短评,自然不足以称量这部沉甸甸的著作(字面义和比喻义均通)。我只想扮演捷足的信使,宣布一部名著的诞生。

高峰枫:2021,我喜欢的五本书

《语藏集》

王丁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

清朝末年,派驻欧洲、南北美洲和亚洲国家的使节,带着“联络邦交、疏通声气、采访所住国之情形”的多重使命,将本职工作和人间观察记录下来,“形成日记体的集工作、生活、旅行记录于一体的备忘录”。这一批使西日记是“开眼看世界”的直接成果,是中国外交官在邦交国首都所做的一线报道。但要读通这一批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些日记作者用汉字直接转写外语词汇的译音,形成大量不知所云的人名和地名。比如,杰狄是谁?果次又是谁?如果满纸都是这样“汉字其表、外语其里”的词语(这是王丁教授精妙的描述),那么这些使西日记就只是“使西密码”而已。

要完成这样的破译工作,需要中西合璧、内外兼修的全能型学者。具备扎实的中文文史知识,这样的学者在国内至少成百上千。但同时又能掌握西方多种现代语言、熟悉欧洲学术传统,这样的学者,数量可能会瞬间直降到个位数。破译者还需兼有语音学、方言等知识,因为很多清廷使节的译音深受各自家乡话的影响,需要剥除方言带来的遮蔽,才能将诘屈聱牙的译音还原为原文。最后,破译者需要对人名、地名、专名有长期的研究,需要对怪异的语言现象有足够的好奇、敏感,甚至欣赏。幸运的是,《语藏集》的作者王丁教授就满足了上述所有条件。

这本《语藏集》收集了作者多年来撰写的有关中西交流、中西语文的十篇文章。“语藏”一词,出自陈寅恪1930年代致刘文典那封著名通信,讨论对对子是不是测试考生国文水平的最佳方式。而这个词的终极来源,则是敦煌出土的《摩尼教经》残篇。王丁教授以“十六字令”道出本书宗旨:“词语探源,事物探本,以图辅文,名物落实”。书中涉及使西日记解码工作的有两篇长文,其中《大清的朋友圈》堪称范文,将李凤苞《使德日记》中记录的各国驻德公使的名单,做了详细的考证,让我们终于了解到这位驻德钦差大臣在光绪四年拜访过的外国使节都是何方神圣。

这样严密的历史考证,也给其他学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时夏威夷王国驻德国的代理公使达们,经过王丁教授的侦查和推理,被还原为Frank Williams Damon。Damon一家是夏威夷的望族,他夫人的家族与夏威夷华人教会往来密切。孙中山在1882年就读于檀香山时,曾得到一位名叫芙兰蒂文的老师的多方关照。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也是这位老师提供了一所学校的操场。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曾写信给芙兰蒂文,感谢这位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的鼎力支持。好了,芙兰蒂文就是李凤苞笔下的达们。也就是说,支持孙中山的夏威夷国际友人,已在1878年出现在清朝使节的日记中。如果没有王丁教授这样探源、探本、名物落实的考证,谁又能想到芙兰蒂文会与中国有更深、更早的渊源呢?

高峰枫:2021,我喜欢的五本书

《亚里士多德:生平与学园》

[意]卡罗·纳塔利著,[加拿大]道格拉斯·哈钦森编,王芷若译,刘炜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

只想指天画地、轻松愉快地谈论“思想”的读者,请绕道而行。这是极其硬核的一本书,不是将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叙述出来,而是将西方古籍中有关他生平的所有重要材料,按照年代排列出来,然后再详加考辩。这本书的英文译者和编辑者哈钦森在前言中说,他将古代史书和传记中辑出的“一手证据”用黑体字排在正文中,而没有放逐到注释里,所以可能会造成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但我觉得,这种人为的斑驳,正可以让我们警惕古代传记材料之脆弱,也让我们放弃编写一部生动流畅的《亚里士多德传》的幻想。

有关亚里士多德生平的记述和传闻,依照现代的标准,是少而又少了。但相比于其他古代哲人,数量上还是颇有优势的。但是这些杂多的记述,来源不一,有些来自他的同情者和追随者,有些则来自论敌。所有这些证据,需逐条考索,才能大体确定哪些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哪些是不靠谱的传闻。比如,公元前343-前335年,亚里士多德曾定居在马其顿,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所有想兜售治国术的人士,见此记载,无不心驰神醉,以为哲人担当教育未来君主的工作,亚里士多德早已发其端绪。但亚里士多德教会了亚历山大什么?普鲁塔克认为,亚里士多德倾囊相授,传给这位学生所有高深的哲学知识。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仅仅教了诗歌和悲剧(相当于语文);还有人认为,他教了思考和论辩的方法。纳塔利考察了这些传闻,发现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对马其顿的态度颇为冷淡,发现古代归于亚里士多德名下、用来教育亚历山大的一些所谓“课本”,都不是真作。所以,说到底,亚里士多德教会了亚历山大什么?好像不多。他是帝王师吗?似乎不是。

我觉得每一位古代哲人,都应该请纳塔利这个级别的学者来编写这样一本枯燥的“传记”。也就是将所有的古代记述都罗列出来,别是非,辨真伪。当然,有一类人是不敢读这样的书的。若干年前,有些妄人曾宣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伪造的。我很想向他们推荐纳塔利这本书,但我其实也知道,学术并不能治愈愚蠢。

高峰枫:2021,我喜欢的五本书

《希区柯克传》

[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孙微纳译,孙长江校订,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11月

这是著名传记作家阿克罗伊德为希区柯克写的传记,篇幅不长,刚好就在我们稍感疲倦时收尾了。像希区柯克这样会讲故事、高产出、质量恒定的导演,他的生平反而不如他的电影精彩。他生在信天主教的伦敦底层商贩之家,1939年去美国之前,已经拍出《39级台阶》和《贵妇失踪记》这样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为避免争议,我更正为“让我百看不厌”)。此后,在电影业更为发达的美国,希区柯克更是创作出电影史上一系列经典:让人心神迷乱的《爱德华大夫》、让人眩晕的《迷魂记》、让人发狂的《惊魂记》、让人时刻想拉上窗帘的《后窗》以及鸟比人多的《群鸟》。这样的人生故事,如果写成电影脚本,拿给希区柯克看,他一定会说:“没戏。”

这位矮胖、永远西装革履、时刻以淡漠的神情掩盖内心焦虑的导演,经常被傲慢的、爱指手画脚的批评家贬低为取悦大众的“商业片”导演。这样的评论,似乎把商业片当成马戏团里的小丑,而把“艺术片”当作歌剧中的花腔女高音。1954年,希区柯克接受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采访。他告诉巴赞,拍艺术片是很简单的,真正难的是拍好商业片(第196页)。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我觉得希区柯克绝非在故弄玄虚,这可是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经验之谈。同样,他在接受特吕弗的采访时,曾针对《群鸟》说过:“我根本不关心这部电影要传达什么东西。”这部传记的作者阿克罗伊德在书里补充说:“电影需要被观看,而不需要被解释。”(第263页)所以,想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发现拉康的人,应该听听他自己对《爱德华大夫》的解释:“这不过是又一部用伪精神分析包装的追捕故事。”(第144页)

拍摄《群鸟》时,据说用了28000多只鸟。希区柯克的妻子阿尔玛(又一位为支持丈夫的事业而退居幕后的女性天才艺术家)评论说:“故事不够多,鸟太多了。”这本传记也有类似的问题:故事不够多,影评和花絮太多。看过希区柯克电影越多的读者(最好是10部以上),读这本传记会越有滋味。看希氏悬疑片不多的人,如果不怕剧透,也可以勇敢地冲上去。

国内网络上,总有人称希区柯克为“希胖”。我觉得这个昵称透着一股子假亲热劲儿,而且相当无礼。希区柯克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杰出的电影车间模范、连续40年的先进工作者。他不需要这个高热量的昵称,而需要勋章和我们的反复观影。

高峰枫:2021,我喜欢的五本书

《大酋长伊丽莎白》

[英]贾尔斯·米尔顿著,陈乔一译,九州出版社,2021年1月

看到这个标题,略感奇怪。伊丽莎白是英国女王,和酋长有什么关系?副标题消除了困惑——“英格兰冒险家和第一批美洲殖民地的命运”。哥伦布在巴哈马群岛登陆之后五年,英国人便发现了北美大陆。但当时他们最感兴趣的事业,是抓获野蛮人的活标本。1535年,有人从南美洲带回巴西的蛮族国王,轰动英伦,以至于有人萌生去北美捕捉蛮夷、在文明世界中巡展的念头。直到1584年,英国人才开始用心经营美洲,开始设计建立永久定居点。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全权处理美洲事务之后,启动了美洲殖民计划。

1585年,雷利派遣五艘船,满载补给和想在远方获取财富和机会的人,驶向新大陆。首批定居者建立了罗诺克岛(Roanoke)这个定居点。起初,他们与当地印第安人部落相处颇为融洽,所以有些部落尊伊丽莎白女王为“大酋长”,这也是本书标题的由来。后来,英国人与印第安人交恶,屡屡爆发武装冲突。到1587年,定居点的首领回国求援,在罗诺克岛上留下了一百余名英国人。因英国与西班牙在1588年开战,禁止船只出海,所以援军迟至两年之后才得以重返罗诺克岛。但此时岛上的定居者踪迹皆无,原先建立的居住点已废弃,只在树上发现暗号,指向另一座岛屿。这一百多号英国人神秘失踪,成为历史悬案。

回顾这段历史,既有助于我们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也有助于理解“五月花号”之前英国人在如今的美国弗吉尼亚州立足的过程。书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最深。1608年,英国人奉詹姆斯一世御旨,要册封当地印第安人首领波瓦坦(Powhatan)为国王。波瓦坦拒绝,并宣布:“我也是国王,这是我的领土。”后来英国人半哄半劝,才勉强完成了一个让他们可以交差的加冕仪式。另一件事则是与波瓦坦之女波卡洪塔斯(Pocahontas)有关,也就是1995年迪士尼动画片《风中奇缘》(Pocahontas)的女主人公。这部动画片讲述了印第安公主想尽办法来缓和本族人和外来者之间的冲突,最终还与英国人结婚。这样的情节并不是好莱坞的虚构,而是美国早期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美谈”。《大酋长伊丽莎白》这部通俗史沿袭常见的说法:波卡洪塔斯曾为英国俘虏向她的父王求情,还将她父王密谋偷袭一事及时通知了英国人;后来有英国小伙儿爱上印第安公主,二人成婚,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婚后,波卡洪塔斯随丈夫去了伦敦,得到詹姆斯一世和王后的接见。但有关波卡洪塔斯故事的“建构”,已有学术性更强的研究,所以这个以联姻促和平的传说,应当比书中所叙述的更加复杂和可疑。

高峰枫:2021,我喜欢的五本书

高峰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