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起我要说说泉州的烟火了。
民以食为天,就先从本地特色食品开始吧。
我本不是吃货,旅行很少专门去餐厅打卡。不过这次在泉州,因为就住在古城最热闹的西街附近,各种玲琅满目的美食太多了。我也就很方便地吃到了很多泉州本地特色食品。
我相信,口胃是有根深蒂固的故乡情节的。所以我不是在推荐美食,只是说说我吃过的泉州传统食品,建议你可以试试。旅行在外,当地美食多尝尝,喜欢就赚了,不喜欢也没亏。
面线糊(20元)

据说泉州最经典的早餐夜宵就得是面线糊了。
面线,在碗里看得到一根根的,可是夹不起来,吃到嘴里也没什么感觉,一下子就化了。
看起来没什么,实则功夫在诗外。需要用鲜鱼虾米鱿鱼干贝等做底料慢火熬制汤头。这是海边低调的骄傲。面线需要纯手工拉制,细如发丝,然后还得晒干。
在海鲜汤头里下面线,之后需要勾泉州本地特产的地瓜粉成糊。
泉州惠安盛产地瓜,因此好多食品里都用到惠安地瓜粉。
面线糊是大锅熬好的,顾客可以配各种熟食作料:海蛎、卤大肠、醋肉、猪肝、牛肉等等。
店家推荐了猪大肠和醋肉,只见她从旁边锅里捞起几节猪大肠和醋肉,剪碎铺在碗底,然后舀上一大勺面线糊浇上去。我还学着当地人要了一份油条。
面线糊鲜而不腥,微咸。醋肉,我吃着略有点儿怪怪的。这种有点儿酸酸的肉,我一时不适应。油条在面线糊里烫一下,挺好吃的。服务员叮嘱我“烫一下就好,别泡软了~”
元宵(10元5粒)
我去的这家是金鱼巷的“海丝金凤” ,名字很好听。我没做攻略,因为它在南音阁旁边,我想等南音阁开门,就去买了一碗。后来才知道这家店已经传承四代了。
元宵,与汤圆是不一样的。俗话说:北滚元宵,南包汤圆。
泉州的元宵,是历代远离中原南迁的北人带来的,在遥远的大海之滨传承着北方中古的习俗。
“滚元宵”需要先制作馅料儿。拌好馅儿,分成小球,晾晒风干。滚时,把馅料放在笸箩里,不停地晃动笸箩,将糯米粉一层一层地包裹在外面。不过现在已经可以用机器“滚”了。
因为是“滚”出来的,所以不像汤圆那么光滑均匀,吃起来有点儿“凹凸”感。
馅儿是花生芝麻,甜甜的。我看了看,只有这一种馅儿,没有别的选择。不知道有没有肉元宵呢?
海蛎煎(20元1份)
沿海各地都有海蛎煎。据说泉州的海蛎煎有惠安的地瓜粉加持,所以特别美味。
但是因为我很少吃海蛎煎,没有对比,说不出是不是特别美味。我只能说我自己蛮喜欢吃的。
石花膏(10元,除石花膏外,还可选5样食料)
石花膏的主要原料是石花草,生长在台湾海峡中潮或低潮带礁石上的一种食用海藻,形状颇似珊瑚。(网上信息)
石花膏为纯手工制作,先以大锅熬制石花草后用纱布过滤冷却,自然凝固,像果冻透亮清澈。
我自然是没有看到这一系列过程啦,我只是了解了一下石花膏是什么东西。我们是在天后宫旁边的秉正堂吃的,非常好吃的甜点。冬天还有热的,简直是太贴心了。
可选的食材很多,龟苓膏、芋泥、芸豆、地瓜丸、各式水果等等。
这一份是我选的。
这一份是我朋友的。
鸡蛋花生汤(8元1份)
我本来以为煮花生汤是很容易的,不就是把花生剥好,扔锅里加水煮嘛?
店里阿姨严肃地说,不是这么容易的。花生剥皮后,要先剔去疵粒,然后用开水浸泡去掉红色的膜,再加水以文火熬煮,而且得是砂锅。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
阿姨还强烈推荐,花生汤最好加鸡蛋,养胃!
阿姨这么热情,还能说什么呢!来一碗鸡蛋花生汤。
花生仁酥软极了,与平常吃花生的那种脆爽很不一样。第一口没有经验,还以为要用力咬呢,结果是大力打在了棉花上——没着落。
这才知道原来花生汤里的花生已经由“金刚怒目”转化成了“菩萨低眉”了。
咸饭+鱼丸汤(10元)
咸饭是泉州快餐的主食,浸米沥干后加香菇、萝卜、包菜等炒香后再煮熟。
好多当地人中午都吃这个。我随便进了一家小饭馆,老板很实在,看我不懂,就说“你一个人,一份咸饭一份汤,十块钱,就够了。”
的确很好,虽然很简单,但吃得很舒服。
灌汤包+什锦蔬菜汤(15元)
灌汤包在江浙都常见,不过作为一个四川人,我很不适应江浙灌汤包的甜度。在泉州这家店吃的灌汤包就还好,微甜而已。
对了,这家和咸饭那家的汤都很美味,应该是用海鲜熬制的,还加了胡椒粉,有点儿辛辣味儿。
可别小看了这一点儿胡椒味儿啊。胡椒祖籍印度,古代素有“黑色黄金”之称。泉州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往来众多的商船中有一项重要的货物就是胡椒。
往大了说,这一点儿胡椒味儿,可是当年“交通异域”的余味啊!
烧肉粽(9元)
泉州的烧肉粽,以香菇虾米猪肉糯米为主要原料,配料会有莲子板栗鱿鱼鲍鱼等,真正是包含山珍海味。味道略有些甜,油润不腻。
对我来说,特别的是泉州的烧肉粽还要配酱。吃的时候把肉粽分开,混合酱料,别有一番风味
因为好吃又管饱,我们吃了两次。
沙茶拌面(14元or12元)
沙茶味儿,是非常有闽南潮汕特色的味道,具有虾米、大蒜、洋葱、花生等复合鲜香,微微的甜、微微的辣。
我很好奇这味道跟“沙”跟“茶”有什么关系,一查才知道,这是个东南亚外来词的潮汕音译。
润皮饼(8元)
我感觉是没有炸的春卷。薄饼里面卷了一些蔬菜,淋了酱汁。
个人感觉不太好吃,里面都是软糯的胡萝卜丝,一些香菜,干干的。
我朋友先买了一个,她觉得不好吃。于是我换了一家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买了也觉得不好吃。 怎么说呢,也许是我们吃不惯吧。
手工麻糍(2元1个)
糯米揉成小团,晾凉,包入准备好的馅料儿,搓成橄榄球样子。
阿姨说里面的馅儿是花生芝麻,但我吃起来感觉不像花生,而像北方煎饼里的薄脆的口感。
皮儿脆脆糯糯的,里面的馅儿甜甜香香的,很好吃的小零食~
此外我还吃了泉州卤面,不太喜欢。有朋友建议我换一家吃,她说泉州卤面很好吃。但我后来没时间再试试了,留待下次吧。
还有大街小巷的土笋冻,我没敢吃。
还有颇有名气的姜母鸭,前两天是因为吃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没来得及吃。后几天是因为我朋友回去了,我一个人也吃不了。
还有满煎糕、拳头母、鼠粬草粿、碗糕、牛肉丸、芋头饼等等等等。
(满煎糕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我得说说喝的。
与泉州特色食物的丰富多彩不同,根据我有限的了解,在泉州喝得最多的是茶。
而且得是乌龙茶!
再缩小范围,那就只能是泉州本地产的安溪铁观音啦!
我每次见到客栈的老板,他都坐在茶桌前喝茶,还邀请我喝了几杯铁观音。
他说他们泉州人家家都有茶桌,都喝茶。他还说他只喝铁观音。
我觉得好喝,就去八马买铁观音。茶店小姐姐又给我普及了一轮知识。
乌龙茶从地域上分为四种: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闽南乌龙的代表就是泉州安溪铁观音。
在泉州最好去泡泡茶馆。这次我们没能如愿,但我想来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