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起我要說說泉州的煙火了。
民以食為天,就先從本地特色食品開始吧。
我本不是吃貨,旅行很少專門去餐廳打卡。不過這次在泉州,因為就住在古城最熱鬧的西街附近,各種玲琅滿目的美食太多了。我也就很友善地吃到了很多泉州本地特色食品。
我相信,口胃是有根深蒂固的故鄉情節的。是以我不是在推薦美食,隻是說說我吃過的泉州傳統食品,建議你可以試試。旅行在外,當地美食多嘗嘗,喜歡就賺了,不喜歡也沒虧。
面線糊(20元)

據說泉州最經典的早餐宵夜就得是面線糊了。
面線,在碗裡看得到一根根的,可是夾不起來,吃到嘴裡也沒什麼感覺,一下子就化了。
看起來沒什麼,實則功夫在詩外。需要用鮮魚蝦米鱿魚幹貝等做底料慢火熬制湯頭。這是海邊低調的驕傲。面線需要純手工拉制,細如發絲,然後還得曬幹。
在海鮮湯頭裡下面線,之後需要勾泉州本地特産的地瓜粉成糊。
泉州惠安盛産地瓜,是以好多食品裡都用到惠安地瓜粉。
面線糊是大鍋熬好的,顧客可以配各種熟食作料:海蛎、鹵大腸、醋肉、豬肝、牛肉等等。
店家推薦了豬大腸和醋肉,隻見她從旁邊鍋裡撈起幾節豬大腸和醋肉,剪碎鋪在碗底,然後舀上一大勺面線糊澆上去。我還學着當地人要了一份油條。
面線糊鮮而不腥,微鹹。醋肉,我吃着略有點兒怪怪的。這種有點兒酸酸的肉,我一時不适應。油條在面線糊裡燙一下,挺好吃的。服務員叮囑我“燙一下就好,别泡軟了~”
元宵(10元5粒)
我去的這家是金魚巷的“海絲金鳳” ,名字很好聽。我沒做攻略,因為它在南音閣旁邊,我想等南音閣開門,就去買了一碗。後來才知道這家店已經傳承四代了。
元宵,與湯圓是不一樣的。俗話說:北滾元宵,南包湯圓。
泉州的元宵,是曆代遠離中原南遷的北人帶來的,在遙遠的大海之濱傳承着北方中古的習俗。
“滾元宵”需要先制作餡料兒。拌好餡兒,分成小球,晾曬風幹。滾時,把餡料放在笸籮裡,不停地晃動笸籮,将糯米粉一層一層地包裹在外面。不過現在已經可以用機器“滾”了。
因為是“滾”出來的,是以不像湯圓那麼光滑均勻,吃起來有點兒“凹凸”感。
餡兒是花生芝麻,甜甜的。我看了看,隻有這一種餡兒,沒有别的選擇。不知道有沒有肉元宵呢?
海蛎煎(20元1份)
沿海各地都有海蛎煎。據說泉州的海蛎煎有惠安的地瓜粉加持,是以特别美味。
但是因為我很少吃海蛎煎,沒有對比,說不出是不是特别美味。我隻能說我自己蠻喜歡吃的。
石花膏(10元,除石花膏外,還可選5樣食料)
石花膏的主要原料是石花草,生長在台灣海峽中潮或低潮帶礁石上的一種食用海藻,形狀頗似珊瑚。(網上資訊)
石花膏為純手工制作,先以大鍋熬制石花草後用紗布過濾冷卻,自然凝固,像果凍透亮清澈。
我自然是沒有看到這一系列過程啦,我隻是了解了一下石花膏是什麼東西。我們是在天後宮旁邊的秉正堂吃的,非常好吃的甜點。冬天還有熱的,簡直是太貼心了。
可選的食材很多,龜苓膏、芋泥、芸豆、地瓜丸、各式水果等等。
這一份是我選的。
這一份是我朋友的。
雞蛋花生湯(8元1份)
我本來以為煮花生湯是很容易的,不就是把花生剝好,扔鍋裡加水煮嘛?
店裡阿姨嚴肅地說,不是這麼容易的。花生剝皮後,要先剔去疵粒,然後用開水浸泡去掉紅色的膜,再加水以文火熬煮,而且得是砂鍋。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
阿姨還強烈推薦,花生湯最好加雞蛋,養胃!
阿姨這麼熱情,還能說什麼呢!來一碗雞蛋花生湯。
花生仁酥軟極了,與平常吃花生的那種脆爽很不一樣。第一口沒有經驗,還以為要用力咬呢,結果是大力打在了棉花上——沒着落。
這才知道原來花生湯裡的花生已經由“金剛怒目”轉化成了“菩薩低眉”了。
鹹飯+魚丸湯(10元)
鹹飯是泉州快餐的主食,浸米瀝幹後加香菇、蘿蔔、包菜等炒香後再煮熟。
好多當地人中午都吃這個。我随便進了一家小飯館,老闆很實在,看我不懂,就說“你一個人,一份鹹飯一份湯,十塊錢,就夠了。”
的确很好,雖然很簡單,但吃得很舒服。
灌湯包+什錦蔬菜湯(15元)
灌湯包在江浙都常見,不過作為一個四川人,我很不适應江浙灌湯包的甜度。在泉州這家店吃的灌湯包就還好,微甜而已。
對了,這家和鹹飯那家的湯都很美味,應該是用海鮮熬制的,還加了胡椒粉,有點兒辛辣味兒。
可别小看了這一點兒胡椒味兒啊。胡椒祖籍印度,古代素有“黑色黃金”之稱。泉州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大港,往來衆多的商船中有一項重要的貨物就是胡椒。
往大了說,這一點兒胡椒味兒,可是當年“交通異域”的餘味啊!
燒肉粽(9元)
泉州的燒肉粽,以香菇蝦米豬肉糯米為主要原料,配料會有蓮子闆栗鱿魚鮑魚等,真正是包含山珍海味。味道略有些甜,油潤不膩。
對我來說,特别的是泉州的燒肉粽還要配醬。吃的時候把肉粽分開,混合醬料,别有一番風味
因為好吃又管飽,我們吃了兩次。
沙茶拌面(14元or12元)
沙茶味兒,是非常有閩南潮汕特色的味道,具有蝦米、大蒜、洋蔥、花生等複合鮮香,微微的甜、微微的辣。
我很好奇這味道跟“沙”跟“茶”有什麼關系,一查才知道,這是個東南亞外來詞的潮汕音譯。
潤皮餅(8元)
我感覺是沒有炸的春卷。薄餅裡面卷了一些蔬菜,淋了醬汁。
個人感覺不太好吃,裡面都是軟糯的胡蘿蔔絲,一些香菜,幹幹的。
我朋友先買了一個,她覺得不好吃。于是我換了一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買了也覺得不好吃。 怎麼說呢,也許是我們吃不慣吧。
手工麻糍(2元1個)
糯米揉成小團,晾涼,包入準備好的餡料兒,搓成橄榄球樣子。
阿姨說裡面的餡兒是花生芝麻,但我吃起來感覺不像花生,而像北方煎餅裡的薄脆的口感。
皮兒脆脆糯糯的,裡面的餡兒甜甜香香的,很好吃的小零食~
此外我還吃了泉州鹵面,不太喜歡。有朋友建議我換一家吃,她說泉州鹵面很好吃。但我後來沒時間再試試了,留待下次吧。
還有大街小巷的土筍凍,我沒敢吃。
還有頗有名氣的姜母鴨,前兩天是因為吃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沒來得及吃。後幾天是因為我朋友回去了,我一個人也吃不了。
還有滿煎糕、拳頭母、鼠粬草粿、碗糕、牛肉丸、芋頭餅等等等等。
(滿煎糕 圖檔來自網絡)
最後我得說說喝的。
與泉州特色食物的豐富多彩不同,根據我有限的了解,在泉州喝得最多的是茶。
而且得是烏龍茶!
再縮小範圍,那就隻能是泉州本地産的安溪鐵觀音啦!
我每次見到客棧的老闆,他都坐在茶桌前喝茶,還邀請我喝了幾杯鐵觀音。
他說他們泉州人家家都有茶桌,都喝茶。他還說他隻喝鐵觀音。
我覺得好喝,就去八馬買鐵觀音。茶店小姐姐又給我普及了一輪知識。
烏龍茶從地域上分為四種: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台灣烏龍。
閩南烏龍的代表就是泉州安溪鐵觀音。
在泉州最好去泡泡茶館。這次我們沒能如願,但我想來應該是非常有意思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