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作者:琴溪之娱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电影《叠影狂花》拍摄于1992年,由巴贝特・施罗德执导,该影片是小成本叙事影片的教科书。虽然这部电影未公开成本,但是从电影场景特效以及演员阵容来说,其拍摄预算并不高。

寻找公寓合租者

影片的主人公是艾莉森,由布丽奇特・芳达饰演,她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职业女性。她作为软件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蒸蒸日上。艾莉森住在纽约一个限制租金上涨的豪华公寓里,并已经与她的英俊男友萨姆订了婚。可是他们的婚礼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后来问题就发生了。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先是艾莉森发现萨姆背着她继续与前妻来往,接着两人分了手。因公寓租金太高,艾莉森登出广告,寻找一位“单身白人女性”(即本片英文原名: Single White Female)来与她合租那套公寓。她最终选定了一个叫赫德拉(詹妮弗・贾森饰)的女孩(后来才发现赫德拉并非她的真名)。

艾莉森对赫德拉这位合租客非常满意,赫德拉开始的举止像一个害羞、安静的女孩,但不出多久便暴露出另一种性格:她成了艾莉森的痴迷粉丝,不仅模仿其穿着,连发型和头发染色也要跟她的一模一样。随着艾莉森与忏悔不已的男友萨姆重新和好,德拉立刻对她的同屋好友充满了责怪。一连串“意外事故”随之出现了。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源自《致命诱惑》与《晃动摇篮的手》

从某种角度来说,《叠影狂花》这类型的电影最早起源于《致命诱惑》,这部电影拍摄于1987年,在电影里一位婚美满的纽约律师趁妻子和孩子出城去,与一名职业女性度过了一个充满性激情的周末。可是以后,那个女情人不肯放过律师。她不择手段地要将他変为自己独有的男人。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为了达到此目的,她究竟能走得多远?

接着出现了另一个例子,那便是电影《晃动摇篮的手》,这部电影拍摄于1992年,主要讲的是一个家庭雇佣一名保姆照看刚出生的孩子。但他们不知道,这名保姆刚失去了她未出世的孩子。保姆一心想要顶替成为这个家庭的妻子和母亲,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意外”事件。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显然,一部电影的成功会引来一批模仿原作的影片,直到最初的故事概念被重复耗尽。上述的情节套路即所谓“打扰者女性影片”。《叠影狂花》正是这种分类的一个极好例子。不过,如果把《叠影狂花》等同于《致命诱惑》与《晃动摇篮的手》似乎又有一些低估这部电影了。该片较有特性,值得我们研究一番。

探索人类的依赖性

《叠影狂花》这部电影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其实细心的观众们不难发现,导演施罗德要表现的真正主题是人的依赖性。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为了探索这一主题,他聚焦于两位截然不同的纽约年轻女子的关系。赫德拉忸怩羞怯,艾莉森则大方豪爽;赫德拉相貌平平,艾莉森美丽迷人;赫德拉闷不乐,艾莉森活泼快乐。但如果说艾莉森浪漫天真,赫德拉则包含某种无情的现实。艾莉森从未独自生活过,不知道她的自我意识是多么脆弱,需要别人,也就是男友或赫德拉来增进她的自我信念。

通过电影剧情的继续,我们后来发现,赫德拉其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中的幸存者,更乐意充当艾莉森的密友。她一生都在寻找因死亡而失去的“另一半”,活在“另一半”的阴影之下。很快,艾莉森与赫德拉就像一部机器上完全啮合的零件那样运转。她们彼此保护,交流过去,幻想未来,并分享彼此的衣服、香水和欣赏电影的品味。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这实际上符合赫德拉一种“寻找依赖”的价值观,显然赫德拉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很快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零件”。

一个充满“杀气”的粉丝

赫德拉像艾莉森的粉丝那样追崇她。那些痴迷于一些明星偶像的极端粉丝们通过自己的崇拜对象去感受和生存。如果偶像成功了,他们便手舞足蹈,一旦偶像失败了,他们也会精神崩溃。这些粉丝与其偶像的认同感如此强烈,以致于相信那些明星偶像也爱他们,并需要他们去解救。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这种现象的代价是什么呢?那些明星偶像绝对不能辜负粉丝们的期望。

所以,当艾莉森改变主意与男友重归于好后,赫德拉立即对她生出了愤怒的杀气。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赫德拉并非是一个忠诚的“粉丝”,从某种角度来说,艾莉森像一个“美丽的工具”,她必须活成赫德拉喜欢的样子,而这一形象如果和幻想中的有偏差,这位“忠诚”的粉丝绝对无法接受。这显然是一种病态的崇拜,更是一种可笑至极的“追星”。

从合租者变为粉丝,在两人身份的转变中,探究人的依赖性

结语:

那么,电影中这种“杀气腾腾”的粉丝真的存在吗?

在世界各地区的许多歌星或影视明星都为个人安全出巨资雇佣保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吸引了众多粉丝,其中有的粉丝显然精神错乱,也出现了赫德拉那种病态的“崇拜”。在一些情况下仅仅因为某个粉丝感到被他崇拜的明星抛弃了,便会冲动地去伤害他追崇的偶像,因为粉丝无法接受这种幻想与现实的偏差,而这正是美国披头士乐队的约翰·列侬所遭受的悲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