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故事,多少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欢迎。记得小时候最喜欢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套是30册的《水浒》连环画,第二十九册是《征方腊损兵折将》,讲述的是:方腊率农民起义,占据了八州二十五县。朝廷惊恐,派宋江、卢俊义领兵前往征讨。此番作战,伤亡惨重。最后虽然大获全胜,生擒方腊,但班师回京时,原梁山一百○八将损失了十分之七,宋江为此悲痛不已。宋江和方腊都是历史真实人物,不过二人却有许多差别,宋江起义很快就被朝廷击败,而方腊起义却让北宋伤筋动骨、元气大伤,《水浒》中征方腊损兵折将与历史相一致的。我们今天就讲讲方腊到底有多么厉害。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好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浙江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因而深受剥削压迫之苦,农民无法求生。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种混合型宗教,其教义混合了基督教、拜火教与希腊哲学的一些理念。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摩尼教有在中亚混合了佛教的部分思想。结果在唐会昌灭佛运动同时,也顺手无差别打击了中原的摩尼教。残存的教徒被迫向东南迁移躲避官府的压制。
宋代摩尼教开始在两浙和福建地区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官府视线之外的一种地下教派。他们在教义上与唐代的正统摩尼教有所区别,而与同时期的白莲宗和净土宗等佛教派系相互融合。自从转化为地下宗教之后,也逐渐成为民众反抗官府的精神指引。这引起了宋徽宗和朝廷的警觉,下旨严禁这种“魔教”。
没有实质的证据证明,方腊是一个摩尼教徒,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最早聚集起义的千余人是摩尼教徒。但方腊揭竿而起之后,在东南发生了多起响应方腊的摩尼教众起义。花石纲在徽宗朝陆陆续续搜刮了二十多年,成为徽宗朝在东南的最大弊政。在激化的官民矛盾中,宗教势力开始快速向东南渗透。导致官府方面认为摩尼教就是此次起义的背后推手。故而将方腊斥称为妖贼,说其“托左道以惑众。相传方腊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
宋徽宗时,方腊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也有说方腊是漆园主,在宋代算得上标准的上户。然而负责给徽宗造办器物的造作局却经常来勒索漆园的出产,又不按规定支付报酬,实际上成为变相的科捐。新发现的资料认为,方腊可能与常年活跃在东南地区的贩运私盐组织有关。东南地方的私盐贩历来有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坚强的战斗力以及和各种反政府势力的紧密联系。方腊通过盐贩和摩尼教徒产生联系并不让人意外。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号召起义。睦州知州张徽言听说方腊造反,派两浙兵马都监蔡遵率领五千官兵前往弹压。但两浙驻扎的宋军以厢军和乡兵为主。厢军是按照制度是宋朝驻扎在地方的镇兵,并不能真的上阵打仗。他们只在地方当杂差,是兼有维护治安和充当劳役的双重身份,所以稍有本事的人就不肯加入。何况,厢军的兵员主要靠招募无业人员、收编饥荒难民以及罪犯配军。可以说,大而无用的宋代军队弊病在其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另一边,方腊的农军没有盔甲也没有弓箭,谈不上有什么正规的武装。甚至靠装神弄鬼来吓唬官兵。但农军却有一个官兵不具有的优势,就是对青溪县地理的熟知。他们将官军引诱到青溪县东的息坑,伏兵四起。还来不及列阵的宋军,就这样被分割包围。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很快溃败,蔡遵本人也被斩杀。两浙兵马都监率领的是浙江方面的重要驻扎兵力,方腊将其歼灭后,各地州郡就全都暴露在农民军的攻击下了。
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农民政权。方腊起义和我们所想的起义有所不同,人家起义都是奉行打打打,锄头出天下的政策,而方腊则是借用鬼神的名义蛊惑无知百姓,让他们加入起义军的队伍。后来,起义军演变成了只要攻打一个地方,就强迫这个地方的人加入起义军,如果他们不加入,就视他们为北宋方面的人,会通通杀掉。在方腊的号召下,青溪远近的农民闻风响应,很快发展到上万人。
起义军攻陷浙江路首府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走。宋朝在东南的统治几乎瓦解。起义者中相当多是摩尼教的教众,这些富有战斗精神的教徒参加后,方腊起义军更加势不可挡。宗教参与到战争中来,也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血腥。宋人记载,当时起义军抓住宋朝官吏一律杀掉。或抽出肚肠,或切断肢体,或者放入油锅,或者以箭乱射。展示出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战争的极端特质。
方腊起义的消息传入汴京的时候,正是宋朝集结兵力,准备北上攻略燕云的关键时期。少宰王黼同是蔡京六贼之一,将消息隐瞒了下来,害怕北伐的计划会因为方腊的缘故半途夭折。不久起义军攻破杭州,将蔡京祖父的坟墓捣毁,尸骨暴露,东南各郡震动。淮南发运使陈遘发书向朝廷告急,请求速派精锐部队前来支援,方腊之事才被宋徽宗得知。大吃一惊的宋徽宗马上中止北伐计划,并将陆续集结的大军转用于东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