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的故事,多少年來廣為流傳,深受歡迎。記得小時候最喜歡人民美術出版社一套是30冊的《水浒》連環畫,第二十九冊是《征方臘損兵折将》,講述的是:方臘率農民起義,占據了八州二十五縣。朝廷驚恐,派宋江、盧俊義領兵前往征讨。此番作戰,傷亡慘重。最後雖然大獲全勝,生擒方臘,但班師回京時,原梁山一百○八将損失了十分之七,宋江為此悲痛不已。宋江和方臘都是曆史真實人物,不過二人卻有許多差别,宋江起義很快就被朝廷擊敗,而方臘起義卻讓北宋傷筋動骨、元氣大傷,《水浒》中征方臘損兵折将與曆史相一緻的。我們今天就講講方臘到底有多麼厲害。

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喜好花石竹木,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派衆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浙江青溪縣多産竹木漆,是應奉局重點酷取之地,因而深受剝削壓迫之苦,農民無法求生。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創立的一種混合型宗教,其教義混合了基督教、拜火教與希臘哲學的一些理念。在向東傳播的過程中,摩尼教有在中亞混合了佛教的部分思想。結果在唐會昌滅佛運動同時,也順手無差别打擊了中原的摩尼教。殘存的教徒被迫向東南遷移躲避官府的壓制。
宋代摩尼教開始在兩浙和福建地區廣泛傳播,已經成為官府視線之外的一種地下教派。他們在教義上與唐代的正統摩尼教有所差別,而與同時期的白蓮宗和淨土宗等佛教派系互相融合。自從轉化為地下宗教之後,也逐漸成為群眾反抗官府的精神指引。這引起了宋徽宗和朝廷的警覺,下旨嚴禁這種“魔教”。
沒有實質的證據證明,方臘是一個摩尼教徒,也沒有證據證明他最早聚集起義的千餘人是摩尼教徒。但方臘揭竿而起之後,在東南發生了多起響應方臘的摩尼教衆起義。花石綱在徽宗朝陸陸續續搜刮了二十多年,成為徽宗朝在東南的最大弊政。在激化的官民沖突中,宗教勢力開始快速向東南滲透。導緻官府方面認為摩尼教就是此次起義的背後推手。故而将方臘斥稱為妖賊,說其“托左道以惑衆。相傳方臘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
宋徽宗時,方臘到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北)萬年鄉幫源峒保正方有常家當傭工,也有說方臘是漆園主,在宋代算得上标準的上戶。然而負責給徽宗造辦器物的造作局卻經常來勒索漆園的出産,又不按規定支付報酬,實際上成為變相的科捐。新發現的資料認為,方臘可能與常年活躍在東南地區的販運私鹽組織有關。東南地方的私鹽販曆來有着強大的組織能力,堅強的戰鬥力以及和各種反政府勢力的緊密聯系。方臘通過鹽販和摩尼教徒産生聯系并不讓人意外。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臘假托“得天符牒”,率領農民,殺死方有常一家,以幫源峒為據點,聚集貧苦農民,号召起義。睦州知州張徽言聽說方臘造反,派兩浙兵馬都監蔡遵率領五千官兵前往彈壓。但兩浙駐紮的宋軍以廂軍和鄉兵為主。廂軍是按照制度是宋朝駐紮在地方的鎮兵,并不能真的上陣打仗。他們隻在地方當雜差,是兼有維護治安和充當勞役的雙重身份,是以稍有本事的人就不肯加入。何況,廂軍的兵員主要靠招募無業人員、收編饑荒難民以及罪犯配軍。可以說,大而無用的宋代軍隊弊病在其身上展現的特别明顯。
另一邊,方臘的農軍沒有盔甲也沒有弓箭,談不上有什麼正規的武裝。甚至靠裝神弄鬼來吓唬官兵。但農軍卻有一個官兵不具有的優勢,就是對青溪縣地理的熟知。他們将官軍引誘到青溪縣東的息坑,伏兵四起。還來不及列陣的宋軍,就這樣被分割包圍。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很快潰敗,蔡遵本人也被斬殺。兩浙兵馬都監率領的是浙江方面的重要駐紮兵力,方臘将其殲滅後,各地州郡就全都暴露在農民軍的攻擊下了。
方臘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定官吏将帥,以頭巾差別等級,頭紮紅巾等各色頭巾作為标志,建立農民政權。方臘起義和我們所想的起義有所不同,人家起義都是奉行打打打,鋤頭出天下的政策,而方臘則是借用鬼神的名義蠱惑無知百姓,讓他們加入起義軍的隊伍。後來,起義軍演變成了隻要攻打一個地方,就強迫這個地方的人加入起義軍,如果他們不加入,就視他們為北宋方面的人,會通通殺掉。在方臘的号召下,青溪遠近的農民聞風響應,很快發展到上萬人。
起義軍攻陷浙江路首府杭州,殺死兩浙路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知州趙霆逃走。宋朝在東南的統治幾乎瓦解。起義者中相當多是摩尼教的教衆,這些富有戰鬥精神的教徒參加後,方臘起義軍更加勢不可擋。宗教參與到戰争中來,也使得戰争變得更加殘酷血腥。宋人記載,當時起義軍抓住宋朝官吏一律殺掉。或抽出肚腸,或切斷肢體,或者放入油鍋,或者以箭亂射。展示出了帶有宗教色彩的戰争的極端特質。
方臘起義的消息傳入汴京的時候,正是宋朝集結兵力,準備北上攻略燕雲的關鍵時期。少宰王黼同是蔡京六賊之一,将消息隐瞞了下來,害怕北伐的計劃會因為方臘的緣故半途夭折。不久起義軍攻破杭州,将蔡京祖父的墳墓搗毀,屍骨暴露,東南各郡震動。淮南發運使陳遘發書向朝廷告急,請求速派精銳部隊前來支援,方臘之事才被宋徽宗得知。大吃一驚的宋徽宗馬上中止北伐計劃,并将陸續集結的大軍轉用于東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