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本文要介绍的这个三国成语,出自《三国志·朱桓传》,时间是在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正月曹丕三路大军征讨东吴期间,牵涉到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东吴将领朱桓,另外一个则是曹魏名将曹仁。先来看看原文: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问。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这个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曹魏大司马曹仁率步骑数万进攻东吴淮南一线重镇濡须。曹仁故意宣称将攻打濡须以东三十里的羡溪,企图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诱使东吴濡须守将、濡须督朱桓派兵支援羡溪,趁机占据濡须。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曹仁的声东击西之策获得了成功,朱桓下令从濡须城中抽调部分兵力驰援羡溪。得知朱桓中计后,曹仁率主力迅速扑向羡溪。此时,镇守濡须的东吴守军仅有五千人。直到此时,朱桓才意识到自己上了曹仁的当。曹仁大军兵临城下。濡须城中一片慌乱,不少将领心惊胆战。面对险境,朱桓临危不惧。他召集部下并表示:“大凡两军交战,胜负的关键并不是兵力多寡,而是将领的能力。诸位认为敌将曹仁的能力与我朱桓相比孰优孰劣呢?兵法有云:‘客倍而主人半’,说防御一方的兵力为进攻一方的一半足矣。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如今我们现在面对的敌将曹仁既不是个文武兼备的帅才,其手下士卒又大都贪生怕死,且敌军经过千里跋涉,人马疲困,战斗力不强。而我军镇守的濡须南临长江,北靠山陵,易守难攻。加上我军以逸待劳,准备充分,这是即便打一百次都能此次胜利的态势!就算是曹丕亲自前来又能乃我何,更何况是曹仁呢!”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朱桓的话语,叫做“百战百胜”,意为每战必胜。不过这个成语并非朱桓首创,而是出自《孙子兵法》中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客观来说,朱桓的这番战前动员起到的只是鼓舞士气的作用,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局面,只要曹仁能够部署得当,成功的把握是非常大的。但在战斗开始前,曹仁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派将军常雕和王双率五千士卒进攻濡须洲,自己又留下一万士卒作为后援,仅仅派儿子曹泰向濡须发动进攻。

曹魏头号名将的收官之战,本可稳操胜券,不料却晚节不保

如此一来,曹军攻城兵力大减,朱桓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终于挡住了曹军的进攻。随着战事的进行,东吴军队不仅守住了濡须,又在濡须州大败曹军。曹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出战场。这一仗也是名将曹仁的最后一仗,原本是稳操胜券,却不料晚节不保,意外地输给了朱桓。

参考书籍:《三国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