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西域仅仅驻军2万,为何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

如果单纯考虑人数的话,同属冷兵器时代,2万人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几十万人的。但奇怪的是,大唐军人取得的成绩,是宋军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切,显然不是某个单独的原因,所能造成的。

唐朝西域仅仅驻军2万,为何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

一、丝绸之路的衰落

直到唐代之前,西域对于中原的意义非比寻常。张骞通西域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开拓,逐渐形成了一条从长安到地中海的经济纽带。当时的世界强国,几乎都被这一条路给串联了起来。

中原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地被交易出去;除了带回来大量的金银货币,还带回来香料、艺术品、以及各种对国家有战略意义的动植物。

这样一条通道,是值得拼死去维护的。大唐在西域驻军2万,已经是国力的极限了。

有关资料显示,往西域运送一次粮草,路上就要消耗6个月到1年的时间。一路上除了人吃马嚼,可以交付的物资往往十不存一。

照这样算下来,在西域养活2万大军的开支,如果放到中原地带的话,甚至可以养活20万大军。

唐朝西域仅仅驻军2万,为何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

不管怎么说,2万大军放西域是不够看的。为了达成经营西域的目的,西域都护拥有难以想象的权力,对西域诸国拉拢、分化,亦或是宣战,往往可以一言而决。

这样便构成了西域经营的,长安朝廷授权都护府威慑仆从军效命的体系。

虽然效率很高,但不得不说,西域都护便成为了事实上的土皇帝。朝廷对其的制约,也就仅仅只是他对朝廷的忠诚了。其中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大军的撤回,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与之对应的是海运的兴起。

宋朝对武将的防备,简直防到骨头缝里去了。显然不会授予任何武将如此大的权柄,更别说还是为了一个衰落了的丝绸之路了。

二、宋朝奇葩的军制

宋朝的武器装备,可以算作是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但与之相对的是,宋朝的军制层层掣肘,也是扯淡到了巅峰;导致实力根本发挥不出来。

如果能摆脱掣肘的话,宋朝的军力也是相当可观的。就像宋哲宗站在皇帝的角度,坚定向西用兵,打得西夏几乎灭国。

唐朝西域仅仅驻军2万,为何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皇帝并不长命,宋朝的皇帝大都还是坚持“重文抑武”那一套。

凡是行军作战,都要搞一个(或者一伙)文官监军来牵制武将。杨老令公便是死于监军的瞎指挥,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更扯淡的是,宋朝的军队(包含禁军在内),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后勤管理体系。大军的后勤保障是由朝廷的转运使和地方来配合完成的。缺乏协调能力的两个部门,要是能做好保障工作那才怪了呢。

这样做的唯一好处便是方便朝廷,随时可以卡住不听话将领的喉咙,也把军队推到了随时断粮的风险里面。

反正都是混口饭吃,没必要给自己找不自在吧。至于什么大军跃进、千里迂回的玩意,咱们就不去玩了啊。

宋军打防御战还不错,一旦对外作战就开始拉稀,全是拜这种奇葩制度所赐。

唐朝西域仅仅驻军2万,为何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

三、战略中心的转移

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海运的兴起,经济命脉已经不是非西域不可了。作为一个比较“怂”的正统政权,这自然是会影响国策的制定。

西夏不是打不过,这一点哲宗皇帝已经证明过了。一旦打下西夏通西域之后,就面临着把大把的粮饷往西域扔,还冒着武将背叛的风险。与其如此,还不如采取守势呢。

至于辽国,打起来确实难受,而且是宋、辽双方都很难受。宋朝以步兵为主,辽国以骑兵为主。

燕云十六州的格局就注定了,辽国一旦主动进攻,就得拿自己的骑兵去攻宋朝的坚城;反之宋朝进攻的话,就得到草原上拿人腿和马腿赛跑。谁主动谁吃亏!也就只能采取守势了。

既然,对西对北都只能采取守势,所以宋朝的重心便偏向了东南。南方的经济发展、泉州的海运开启,都为宋朝带来不菲的收入。这样一来,更没有向苦寒之地发展的动力了。

简直形成了一个无解的循环:人在边关混日子,心却早就飘到了繁华的东南。打仗嘛,做做样子就得了。

唐朝西域仅仅驻军2万,为何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

写在最后:

武器装备堪称巅峰,兵员素质也相当不错的宋朝,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五渣,从宋朝建国“重文抑武”的思路中,就已经注定了。

华夏大地是个不缺乏奇迹的地方,只要你想就一切皆有可能。

想不想打?敢不敢打?敢放权多少?这都是决定战斗力的因素啊,可惜在这点上,宋朝做得确实很不好。

而这一切,又决定了周遭异族对你的敬畏程度。几十万的西北驻军都比不上唐朝的2万西域驻军,也就毫不奇怪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