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寒门学子的命运,而且还为国家选拔了很多有用的人才。我们现在的考试选拔制度,也脱胎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但论考试的难易程度,古代科举却要远远超过现在的公考。别的不说,单看范进中举后发疯,就知道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了。而在科举考试最后一关中取得前三的人,分别命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但在古代中探花,却比中状元还高兴,这是为何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兴起于隋唐,鼎盛在明清。唐代的科举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举行,简称“省试”。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生徒”和“乡贡”。“生徒”是指官办学校的学生,而“乡贡”则是在家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城应试。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进士

因此,“乡贡”一般要在前一年参加地方的“秋闱”,通过后,第二年才能参加京师的“春闱”。乡贡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春闱”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到了宋朝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除了将进士分为三等外,科举考试也分成三级进行。州县发解试第一名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才能叫“状元”。古代的“连中三元”,就是指在三级考试中都拿到第一名,难度非常大。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科举考生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繁冗复杂,分成了五个等级。最低一个级别称“童试”,考过者称“童生”。大家可别以为“童生”都是小孩在参加,三四十岁参加童试的大有人在,并不限制年龄。这个考试只是为了鉴定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明清考生

童试之上是“院试”,主要在府、州的学院举行。“院试”又分两种,一种是“岁试”,即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通过后为正式“生员”,即秀才。另一种是“科试”,即对正式学员进行的摸底考试,通过后可参加下一级别的举人考试。范进中举之前,刚刚通过“科试”。

经学院考核合格后,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他中举者也都有了举人的身份,可以做官。这时候,地方豪强会来巴结你,县令会与你称兄道弟,亲朋乡邻也会依附于你,真正一只脚迈入了特权阶层。乡试之后,第二年便可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员”。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考试等级

“会试”结束一个月后,朝廷会组织殿试,由皇帝亲自担任考官。只要进入殿试的人,通常都会被朝廷吸纳进官僚体制,唯一的区别就是排名不同。其中一甲三人,分:状元、榜眼和探花,算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算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算同进士出身。

为何更喜欢探花?

按说状元出的风头最大,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状元还高兴呢?原来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默认探花是所有进士中颜值最高的人。在唐朝时期,探花还不是指进士中的第三人。进士及第后,通常会有隆重的庆典,而活动之一便是在杏林举办的“探花宴”。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探花李寻欢

探花宴开始前,会先在同榜进士中选最年轻和英俊的两个人充当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并在琼林苑赋诗,用鲜花迎接状元。虽然最终的主角是状元,但两名探花使也成了最抢眼的绿叶。唐朝有“榜下捉婿”的传统,既有才又有颜的探花郎,就成了王侯将相和富商贵族争相追逐的宠儿。因此,有时候中了探花比中状元更吃香。

而探花专指进士中的第三人,一般被认为确立于北宋晚期,明朝正式形成定制。但此时的探花已经与颜值没有关系。即便你长得和钟馗一样,只要才高八斗,皇帝欣赏你,你一样可以当探花。而且探花不一定就比状元差,只是因为种种因素,在排名上稍逊色于状元。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原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状元

比如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孙曰恭本来被礼部拟定为一甲第一,但明成祖朱棣认为“曰恭”合起来就是“暴”字,心中非常不爽,不如“刑宽”这个名字好听。所以刑宽成了一甲第一,当了状元,而孙曰恭只能屈居第三,成为榜眼。你能说孙曰恭比刑宽差么?所以说前三名的排名有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并非单是成绩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