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作者:最新资讯

清代杂谈《围炉夜话》曰:“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民族最鲜明、深刻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国人孝敬父母、舍生成仁的伟大品质根深蒂固,卧冰求鲤、沉香救母等动人故事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上亦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孝子,他们用平凡的生命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山东省莒县有一位被称为“摇摆哥”的残障人士,他年逾半百、行动不便,却仍坚持照顾86岁的老母。父亲去世后,先天残疾的他肩负起照顾老母亲的责任,一晃已是23年过去。

除了孝顺,摇摆哥还加入了莒县自强志愿者协会,用自强不息的劳动回报社会各界的爱心。那么这个名叫崔兆德的“摇摆哥”,究竟有着怎样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两个鸡蛋都给妈妈吃”

2018年,有记者听说了“摇摆哥”崔兆德的感人故事,媒体一行人专程来到莒县贵子官庄村,对他进行一个简单的采访。记者们没有想到,他们的采访刚刚开始,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

那是一个清冷的早晨,黑色的越野车缓缓驶入尚未天明的村庄,发动机的轰鸣和轮胎碾压枯叶的声音惊起阵阵狗吠。

车子在一处破旧的平房前停下,若非门上贴着春联,恐怕谁也不会相信这里住着人。

门半掩着,记者清楚地闻到屋里有煮挂面的味道。兴许是之前崔兆德接到了记者的电话,他怕客人到的时候自己在忙,索性提前开好门免得别人站在外边干等。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老师们进来吧!我在做饭嘞……就不迎你们了。”一个沙哑的声音从屋里传来,记者听出了这是崔兆德的声音。他们连声应允,继而扛着摄像机轻声进了屋,生怕打扰了老奶奶休息。

果不其然,小煤气灶上的老铁锅正煮着白水挂面,袅袅的热气把窗户打得白花花的。崔兆德从纸箱里摸出两枚鸡蛋,熟练地打在翻滚的锅中,香味一下子溢了满屋。

“您和妈妈一人一个?”记者轻声问道。崔兆德顾不上回头,他边撕青菜叶边答道:“不是,两个鸡蛋都给妈妈吃。”大家一下子沉默了,整个小屋只剩下锅里的咕嘟声。

另一个小锅热着吃剩的韭菜鸡蛋饼,不一会儿,崔兆德就盛好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和两个香喷喷的大饼。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他迈着摇晃的步伐往隔壁屋给老母亲送饭,由于拐杖占了一只手,他只能分两趟来送。

这看起来稀松平常,无非是起得早些、跑得勤些。可要知道,崔兆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了整整23年这样的生活。

她的母亲申友梅一如既往地衰老,崔兆德则从一个26岁的小伙子变成了50岁的大叔。

孝顺绝不是一个廉价的美德,只有坚持做下去才称得上圆满。二十多年来,不只外出挣钱,家里的洗衣服、做饭、扫地都由崔兆德一肩挑,他舍不得让老母亲辛苦哪怕一分钟。

征得崔兆德的允许,记者叩开了申友梅老奶奶的房门。只见老人穿得干干净净,正坐在小桌前吃早饭。也许是儿子煮的面合她的胃口,老人端起碗用筷子扒拉着往嘴里送。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看到这一幕,崔兆德会心地笑了。对他来说,看到母亲吃得香比什么都值得高兴。他把自己的饭碗端过来,坐在母亲对面一起吃刚热好的大饼。

昏黄的灯光下是一对情意深重的母子,摄像师突然觉得这是他工作以来拍过最美的画面。

申友梅老人的身体颇为硬朗,丝毫看不出是一个有残疾在身的86岁高龄老人。她和记者谈话时思路清楚,偶尔还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家心知肚明,给予她满足感、幸福感的,是她那孝顺的儿子。

不敢过多打扰老人休息,记者简单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到了崔兆德的房间,一来一回,就将两居室小家的结构摸清楚了。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令她感到印象深刻的,不是它的狭小、破旧,而是两间屋子的内部构造。细节之处见真章,记者深谙此理,她敏锐地发现崔兆德对两间房的布置颇为用心。

申友梅老人居住的房间,是一张低矮、宽敞的大床,想来是为了方便她行动且睡得舒服;崔兆德屋里则是一张小破床。

此外,做饭的炉灶被硬塞在崔兆德那间本已狭窄不堪的小屋中,但吃饭的方桌、储存食物的柜子都在母亲的屋里。

心思显而易见:炉灶有危险,因此要远离母亲;老人经常低血糖,所以食物要离她近些。想到这里,记者的心底生出一阵暖流。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她采访报道过无数孝子的故事,像崔兆德大哥这样细心、体贴的,她还是头一次见。人人都说山东大汉粗犷彪悍,可硬汉的内心不乏温柔与细腻。

重任在肩的摇摆哥

“您听说过您的外号叫‘摇摆哥’吗?”记者问了崔兆德一个有趣的问题。多年来,不断有媒体、网友报道他的事迹,大家见他走路一摇一晃的,便亲切地称呼他为“摇摆哥”。

显然,这一外号是不带有歧视和嘲讽意味的。在他们看来,直呼“崔兆德”其名有些疏远,不如这样叫着亲切。一个简简单单的“哥”字,寄寓了无数人的崇敬与关怀。

摇摆哥腼腆地笑了笑,面对摄像镜头他羞涩得像一个小孩子。从他发自内心的笑容来看,记者知道他是喜欢这个称呼的。他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网友取的外号是对他乐观精神的赞扬。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对残障人士而言,一个恰到好处、不失体面的人文关怀是弥足珍贵的。另类的眼光和过度的关注都会令他们感到局促不安,中国网友用这种方式为崔兆德加油打气,让人不禁感慨中华民族和善友爱的秉性。

记者注意到,申友梅老人的行动也不太方便,似乎和摇摆哥得的是同一种疾病。摇摆哥肯定了她的观点,虽然他也不太清楚这到底是不是一种遗传病。他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眼神里充满怀念和希冀。

1968年,崔兆德出生在山东省莒县贵子官庄村。他是家里第一个男孩,上边还有两个年长他许多的姐姐。生下他时,母亲申友梅已有36岁,父亲的年纪还要稍大些,中年得子的两口子自是万分宠爱他的。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不幸的是,崔兆德遗传了母亲的腿疾,他的双腿先天畸形,医生说这种病一辈子都矫正不好。有人出鬼点子说不如把他扔到地里,两口子坚决不同意,他们不忍心抛弃双眼水灵的儿子。

崔兆德自幼和病痛如影相随,挤压扭曲的腿骨一到晚上就钻心地疼,他趴在妈妈怀里嚎啕大哭,有时一整夜都睡不着觉。为了给儿子治病,崔家花光了所有积蓄,即使如此也仅是止住了疼痛而已。

变形的双腿和摇晃的走姿将伴随崔兆德一生,他在学校里备受歧视,同学们笑话他走路像僵尸,纷纷拒绝和他交朋友。身心健康的严重缺失使崔兆德无心学习,小学没念完他就辍学回家了。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年纪轻轻的他知道父母亲挣钱养家不容易,所以总是力所能及地分担家里的杂务。他才十几岁,却能熟练地烧菜做饭、照顾同样患病在身的小妹妹,平常还帮母亲做手工挣点零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崔兆德的成长经历完美印证了这句话。他没有被疾病、偏见打倒,所有劈头盖脸的挫折都化作推进他披荆斩棘的动力。

同龄孩子天天吵着闹着要零花钱,崔兆德俨然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小顶梁柱的坚韧,离不开大顶梁柱——父亲的负重前行。然而在199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夺走了他的生命。那一年,崔兆德的父亲确诊肠癌晚期,他活活疼死在医院的病房里。

医生告诉崔兆德,这种病到中期就会有剧烈的疼痛,一般人根本忍受不住,为什么家里没一个人发现他的异样?崔兆德愣住了,夺眶而出的泪水把他的视线打得模糊一片。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是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发现父亲生病了?因为沉默寡言的老父亲从来不肯说一个疼字。

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来拼命挣钱,卧病在床的媳妇、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如果他说疼,这个家该怎么办?

顶梁柱塌了,日子总归还是要过下去的。两个姐姐早就远嫁到外地,小妹妹不久前刚刚夭折,整个家只剩下崔兆德和母亲两个人。

仿佛是一夜之间,崔兆德沧桑得像一个中年人,所有的风雨都将砸向他的脊背。

那一年,崔兆德只有26岁,照顾63岁母亲的重任落在了他头上。母亲为他付出了一切,他没有理由卸下肩上的担子。眼神坚毅的崔兆德勇敢地直起腰板,为母亲奋力撑起一片天。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23年,8300多天,时代日夜轮转,光阴如梭如箭。同龄的朋友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人生五彩斑斓。崔兆德用青春一心一意地只做一件事——照顾那个只有儿子可以依赖的老母亲。

“不能白吃国家的饭”

由于家里人大多有病在身,崔家并没有攒下什么积蓄,所有钱几乎都花在了医院、卫生所。父亲的离去断绝了一大经济来源,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一直在家打理耕地的崔兆德决定打工挣钱。

他腿部患有残疾,一连转了几个工地都没人敢收他,就连饭店也不愿意要一个“影响市容”的残疾人来洗盘子。天下之大,何去何从?崔兆德此刻才深刻意识到读书的好处。

但是现在不是思考人生、垂头丧气的时候,兜里的一百来块钱眼看就要见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迫在眉睫。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社会上的好心人向他伸出了援手。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日照市有一家爱心组织,他们听说崔家悲惨的境遇后非常同情。几经周折,爱心人士联系到崔兆德,他们愿意资助一辆二手的电动三轮车,以便他拉客赚钱。

崔兆德感动不已,几度要下跪给好心人磕头都被拦了下来。他们的善举犹如一颗种子,深深植根在崔兆德心间。此后多年,崔兆德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争取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有了三轮车,崔兆德在莒县干起了拉客的生意。他家距离县城足足50多里地,为了不耽误挣钱,他每天四点钟准时起床,给母亲做好早饭就连忙赶往城里,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才回来。

一头是需要照顾的母亲,一头是奔波劳碌的生计,崔兆德拖着一双病腿日夜穿梭,争取做到两头兼顾。他不知道自己的病会不会突然加重、彻底失去劳动能力,所以只好拼了命和时间赛跑。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风餐露宿跑三轮的一天,收入只有四五十块,每天还要遇到一些蛮横难缠的顾客。有些没良心的人见司机行动不便,竟不给钱扭头就跑。崔兆德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趴在车头狠狠地哭。

好在善良的人总是多一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给予了崔兆德无尽的温暖。有一次拉几个喝醉酒的乘客,他看见这些光着膀子、虎背熊腰的大哥就有点发憷,生怕他们到地方撒泼赖账。

结果这些大哥们跟他开心地聊了一路,听说自己的难言之隐,还偷偷往坐垫下塞了几十块钱。崔兆德想当面表示感谢,载客之前总要好好辨认一番,可之后的几年一直没再见过他们。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崔兆德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正如他身残志坚一样,很多人都有与他外表不相符合的一面。只要心存善良与真诚,任何人都可以是可爱的、美丽的。

步入21世纪,市政对三轮车拉客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崔兆德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他又尝试看过大门、送过快递。随着老母亲的病情加重,他被迫放弃在县城的生计,回到家里全心全意照顾母亲。

荒废多年的薄田被崔兆德整饬得井井有条,他还兼职干起了收废品的营生。日子苦是苦了些,好在微薄的收入总不至于让母亲饿肚子、缺药吃。年事已高的母亲经常大小便失禁,崔兆德耐心地为她一遍遍换洗衣服。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村里人都知道大孝子崔兆德的感人事迹,他们逢年过节就来串门,或是带点米面粮油,或是帮他洗洗衣服、扫扫院子。大家夸他的孝心感天动地,崔兆德却说这是一个当儿子的本分。

村干部为崔兆德申请了一切能争取到的补贴,低保户、困难户、残疾人保障,杂七杂八的补助加起来一个月能有一千多块钱。依靠国家的帮助,他终于不用再步履蹒跚地下地干活。

2014年,残联为崔兆德一家申请到16000元的危房改造资金,他家破旧漏雨的茅草屋全面翻修为干净明亮的砖瓦房。

此外,残联还赠送了他和母亲一人一把轮椅,崔兆德留给母亲一把,另一把捐给了当地的爱心组织。他说自己拄着拐还能走路,用轮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要把它留给更需要的残疾人。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他的家中养了一只猫和一条狗,它们都是崔兆德在外边捡到的流浪动物。它们整日翻垃圾桶里的残羹剩饭,崔兆德看到后于心不忍,就带回家养了起来。就连当年跑三轮遇到饥肠辘辘的动物,他也总是力所能及地伸以援手。

2016年,崔兆德正式加入莒县自强志愿者协会,会里都是一些像他这样身残志坚的小伙伴。大家积极参加各种爱心志愿活动,用瘦弱的病躯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崔兆德的嘴边时常挂着一句话:“不能白吃国家的饭。”在他眼中,国家的援助并不是自己可以躺平偷懒的借口。生命在于奋斗,只要还能走动,哪怕拄着拐他也要为社会做些什么。

山东50岁残障男子,照顾86岁残疾母亲23年,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崔兆德佝偻的身体摇摇晃晃地走着,阳光洒在他饱经沧桑的脸颊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辉。“摇摆哥”小小的身体里,是一颗赤诚纯洁的心和一个顶天立地的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