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缅怀澧州鼓王邵丹

作者:潘胖

澧州鼓王邵丹走了,才54岁,英年早逝的他在湖南曲艺界和湘鄂周边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反响。他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临澧县曲艺家协会主席,对澧州大鼓艺术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因为他的品德,感动了十里八乡。

邵丹是临澧县合口乡人,生于1964年,家中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三,小名“舫吧”。

他从小就在困苦中度过,常年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母亲经常牵着他,陪着笑脸,端 着搪瓷脸盆走村串户借米,但是为了活下来,为了将子女抚养成人,这位伟大的母亲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一直都是。

邵丹创作的《借米》荣获常德市第十届,全国第二届鼓书擂台赛银奖。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他的作品,《借米》我看了不下十遍,越看越心酸,越看越想看,因为他在书中所说的借米经历,我们家曾经也经历过,同样也是许多家庭都有过的尴尬和无奈。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当时的农村人口多,人均田地少,加上农业技术落后,粮食的产量低,还要向国家交提留和统购,所剩粮食就不多了。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许多家庭就会向村民借米。借米,是要还的,这不等同于乞讨,但是借米会让人瞧不起,遭受的屈辱比乞讨有过之而无不及。

邵丹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穷,不像现在许多家庭有存款,有楼房可以给到儿子,他在无奈中接了父亲的手艺,做了一名打鼓匠。多年以后,他根据自己的从艺经历,创作了《传承》,获得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杯”曲艺类金奖。

打鼓匠,在多年前的农村是地位低下的艺人,谁家中举办丧事,都会邀请他们去打三两夜书,在锣鼓声中亲友们陪伴“亡者”最后一程。

邵丹,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大鼓艺人,他爱钻研,爱学习,他将对澧州大鼓的热爱融入到了他的每一个细胞,融入到了他的生命里。他多次对澧州大鼓进行了提炼和升华,改变了唱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派,培养了上百名徒弟。他创作的《传承》,《借米》,《香火》,《过关》,《河长》等优秀的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湖南省和常德市举办的曲艺大赛各类奖项。

澧州,位于湘鄂边境,因为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澧州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澧州大鼓艺术,始于此,弘扬古今和神州。

据传清朝嘉庆年间,澧州落第秀才苏金福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从而爱上了“丧鼓”艺术,他将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了改革,整理并规范了唱腔,形成了以“澧县官话”为体系的“东腔,南板,西调,北路”四大流派。

2021年9月16日,邵丹外出打书回家,因为心肌梗塞永远的离开了他视若生命的澧州大鼓艺术,永远的离开了爱他的亲友们,忠实的观众和粉丝们再也见不到他的尊容,怀念他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手机上看他的优秀作品,在茶余饭后谈论关于他的故事。

“凭你的一张嘴,唱得笑声回荡,把欢乐送到别人的心上,就等于你的生命在放光芒,即使你遇到了挫折和忧伤,也不能失去希望......”。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邵丹老师,祝您一路走好!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您能将澧州大鼓继续弘扬下去。

缅怀澧州鼓王邵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