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緬懷澧州鼓王邵丹

作者:潘胖

澧州鼓王邵丹走了,才54歲,英年早逝的他在湖南曲藝界和湘鄂周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和反響。他作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臨澧縣曲藝家協會主席,對澧州大鼓藝術的弘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因為他的品德,感動了十裡八鄉。

邵丹是臨澧縣合口鄉人,生于1964年,家中兄弟四個,他排行老三,小名“舫吧”。

他從小就在困苦中度過,常年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他母親經常牽着他,陪着笑臉,端 着搪瓷臉盆走村串戶借米,但是為了活下來,為了将子女撫養成人,這位偉大的母親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苦難是人生最寶貴的财富,一直都是。

邵丹創作的《借米》榮獲常德市第十屆,全國第二屆鼓書擂台賽銀獎。我在百度上搜尋了他的作品,《借米》我看了不下十遍,越看越心酸,越看越想看,因為他在書中所說的借米經曆,我們家曾經也經曆過,同樣也是許多家庭都有過的尴尬和無奈。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剛實行,當時的農村人口多,人均田地少,加上農業技術落後,糧食的産量低,還要向國家交提留和統購,所剩糧食就不多了。每當青黃不接的時候,許多家庭就會向村民借米。借米,是要還的,這不等同于乞讨,但是借米會讓人瞧不起,遭受的屈辱比乞讨有過之而無不及。

邵丹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家裡窮,不像現在許多家庭有存款,有樓房可以給到兒子,他在無奈中接了父親的手藝,做了一名打鼓匠。多年以後,他根據自己的從藝經曆,創作了《傳承》,獲得2013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杯”曲藝類金獎。

打鼓匠,在多年前的農村是地位低下的藝人,誰家中舉辦喪事,都會邀請他們去打三兩夜書,在鑼鼓聲中親友們陪伴“亡者”最後一程。

邵丹,作為一名有文化的大鼓藝人,他愛鑽研,愛學習,他将對澧州大鼓的熱愛融入到了他的每一個細胞,融入到了他的生命裡。他多次對澧州大鼓進行了提煉和升華,改變了唱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流派,培養了上百名徒弟。他創作的《傳承》,《借米》,《香火》,《過關》,《河長》等優秀的作品,先後獲得國家,湖南省和常德市舉辦的曲藝大賽各類獎項。

澧州,位于湘鄂邊境,因為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是全國有名的魚米之鄉。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澧州自古以來人傑地靈。澧州大鼓藝術,始于此,弘揚古今和神州。

據傳清朝嘉慶年間,澧州落第秀才蘇金福屢試不中而浪迹江湖,結識了不少民間藝人,進而愛上了“喪鼓”藝術,他将自己的滿腹才華對喪鼓進行了改革,整理并規範了唱腔,形成了以“澧縣官話”為體系的“東腔,南闆,西調,北路”四大流派。

2021年9月16日,邵丹外出打書回家,因為心肌梗塞永遠的離開了他視若生命的澧州大鼓藝術,永遠的離開了愛他的親友們,忠實的觀衆和粉絲們再也見不到他的尊容,懷念他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手機上看他的優秀作品,在茶餘飯後談論關于他的故事。

“憑你的一張嘴,唱得笑聲回蕩,把歡樂送到别人的心上,就等于你的生命在放光芒,即使你遇到了挫折和憂傷,也不能失去希望......”。

斯人已逝,音容猶在,邵丹老師,祝您一路走好!希望在另外一個世界,您能将澧州大鼓繼續弘揚下去。

緬懷澧州鼓王邵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