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死亡给予人们什么样的警醒?

作者:哲道之修

#红红火火过大年#也许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和畏惧。倘若我们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方向,不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将要做什么?那么内心必会产生担忧、迷茫和畏惧。

“畏”是人感受性的一种描述,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先天固有的。它是一种心里产生的感受,但有与怕有区别,怕是有对象的,你总会害怕什么,但“畏”是你不知道在怕什么,有一种莫名其妙却又不可名状的畏惧之感,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威胁着你,使你感到紧张不安。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体验过“畏”,比如,我们有时会问自己或他人:“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内心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和无意义。在浩瀚的宇宙里,觉得自己生如蝼蚁般渺小和无助,面对着充满未知的大千世界,到处都是危机和诱惑,这样的体验让你感受到莫名的畏惧。你也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在畏惧什么,但种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慌”。这就是“畏”向着你袭来,所以人们总是想办法来填补日常的空虚,哪怕有些事情看似没有意义,但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而逃避这种“畏”的感觉,这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此在陷入沉沦中的过程,此在走在向大众,逃避自己本真的状态,逃到一个沉沦的,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去。”

死亡给予人们什么样的警醒?

所以他认为“畏”是沉沦的根源所在,正是因为这个“畏”又把此在逼回本真的自己。当“畏”来袭,你又陷入了一片虚无缥缈的状态里,此时的你被迫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一个未知的世界正向你敞开,无论你想不想,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被逼到这个境域里。你必须独自面对前方的路,独自前行,于是乎,你开始面对本真的自己,你不再将自己看成一个和其他存在物一样的存在者,而是将自己看成一个可以独自面对未来,一个自我筹划,自我决断的存在者。

这种感觉就如同在一个舒适且温暖的家中离开,独自去闯荡这个未知的世界。你内在的那股”去存在的冲动“就此被激活。你开始独自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独自承担责任,你开始成为一个具有可塑性的人,你开始真正的活出自我。

正因为“畏”的袭来,让你从沉沦中醒觉,让你有了离家出走的感觉,没有了家庭的呵护,你处在一个无家可归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逼迫你去面对各种陌生且充满新鲜和未知的坏境。你被逼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里,于是,你开始审视当下的生活,从而做出改变。

死亡给予人们什么样的警醒?

人们只有经历过这种”畏“的时刻,只有经历过”虚无“的瞬间,才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所领悟,本真的生存才有可能。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畏“的情绪呢?为什么人不能一直都处在一种快乐且无知的状态里呢?因为我们必须面对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这里涉及到死亡的话题。人们始终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一个不可逃脱的事实。死亡就意味着这一个“我”从此消逝在这世上。很多时候,人们畏惧死亡,是因为自我的存在感没有了,从此消失了。此在之所畏,其实是对死亡的畏惧。

死亡让你产生一种极端的“畏”。只有这种极端的情绪有所体验,对死亡有最本真的领会,才可以使自己从“非本真”的状态回到“本真”的状态,彻底从沉沦中解放出来,立足于自身,而生存在世。这也就是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观点。

常人的死亡观就是,心脏不再跳动了,生命的终结就是死亡。我们如何感受到死亡呢?大概是经历一场亲人的离别,才领会到生命是如此脆弱,是如此可贵。又或者是经历一场车祸,你的朋友在车祸中丧生,但你还幸存着,死神与你擦肩而过。就如同海德格尔所说:“只有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探讨死亡,从分析“死”到领会“生”的角度来探讨。在他来看,死亡是“此在”的终结,是“此在”最本己,无所关联,而又不可逾越的,不确定的可能性。换言之,死亡是随时发生的可能性。“明天和死亡不知哪个先来”,死亡总会到来临,因此死亡本身就是此在在世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此在在世才是完整的。

死亡给予人们什么样的警醒?

那么人生存在世本身就是面向死亡的过程,但问题是,人要如何面对死亡?怎么领会死亡?领会死亡对生存本身有什么意义呢?他提到,“先行到死中去,向死而战。”面对着只属于自己那尚未到来的死亡时,人要时刻警醒,尝试领会死亡,把自身投入到死的境界里,去体会那个不确定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人就会对生存有了全新的体验,人就会逐渐从沉沦的状态中醒觉,会好好筹划自身,以一个更好的状态面向未来。可以说对死亡的领会,使人从“非本真的”状态逼回到了“本真的”状态里。

因此,你便能真正放下很多东西,放下拖累你前行的许多重负和累赘。你开始积极筹划自身活出自己,告别以往那沉沦的状态,以一个本真的此在面对生活,这就是向死而生。

人不可能逃避死亡,当我们去领会自己尚未到来的死亡时,此在就会逼回到本真状态,此在不得不在,不得不筹划自身,不得不面向未来,先行到死中去,才可以更好地领会生存的意义,更好地去存在。

如果我们永恒不死,那么我们或许就不会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我们就不会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努力地生活正是因为生命是有期限的,而要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才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一生。

在面向死亡的这条路上,人是孤独的,因为无人能代替你死。你只能自己独自面对死亡,当你明白了这点时,你顿时就会振作起来,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我们的生命只有三个月的期限,我们还有什么想做却又未做的事情?我们会为了什么未做的事而感到遗憾?

对于死亡这沉重的话题,也许让我们毛骨悚然,当我们逃避它,畏惧它,它就越阴魂不散;反而当我们接受它,发自内心宽容它,它就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成了再自然不过的过程。悄无声息地过渡到下一个尚不为人知的阶段。生命如此,四季如此,日月升降如此,生命即在自然万物之中。

死亡给予人们什么样的警醒?

在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中,领会死亡也有领会一种“无”的感觉。死亡意味着一切将变成虚无,一切可能性都不复存在。其实,我们为什么会畏惧死亡,也许我们真正惧怕的是空虚。死亡让我们难以接受,也许是人们觉得死了就意味着自我从此消散,弥漫在红尘中。我们无法想象,存在世间的这个“我”化为虚无,随风而去,从此世上这个我不存在了。人们惧怕死亡,害怕空虚是不是正是因为我们觉得是永恒的空虚?

若是如此,消除空虚,远比超越死亡更加重要,换言之,与其惧怕死亡,煞费苦心地计较生命长短,还不如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使之绝不空虚,这意义更为重要。

对于精神富足者而言,他们会尽力创造并享用着生命中的每一刻欢乐和收获,使之无遗憾,使之心满意足。他们不惧怕死亡,也不期待死亡,但是若真的有一天他们与死神会面时,他们也能安然地面对死亡。因为他们此生已经活得心满意足了,死亡并没有真正埋没他们此生的幸福,死亡并没有切断他们精神里散发出来的璀璨光芒,若把他们带走他们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生如夏花般绽放,死如秋叶般静美,他们在爱中离开,也因爱而永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