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未知的已知,比未知的未知还可怕

作者:Zukunft1894
未知的已知,比未知的未知还可怕

今天介绍一本有些小众的哲学书,——《事件》,作者是斯拉沃热·齐泽克。

这书虽然是哲学书,但并不枯燥乏味,其中有很多举例都采用了影片或是小说的例证,读起来十分有趣;另外有些话语也令人眼前一亮,如醍醐灌顶。

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架构、重构与结构”、“幸福之过”、“自然化的佛教”、“哲学三事件”、“精神分析三事件”、“事件的撤销”。

“事件”是什么?我们查阅词典,里面是这样解释的:汉语词语层面的解释为“事情、事项。”;统计学名词层面则为“亦称随机事件,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随机现象的表现,是由某些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说了这么多书面的概念,还是来举例吧!

比如北京申奥成功、中国队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明星艺人XXX因违法犯罪被刑拘、巴黎圣母院失火、我今天出门买彩票中了大奖……这些都是事件,但是似乎找不到一个完全切合的通俗易懂的总结语。但是我们还是能找到它的特点:———它可以是日常发生的普通内容,又或者是重大事件,可以是稀松平常,也可以是出乎意料。

哲学徘徊在先验论和存在论这两条路之间,

先验论旨在揭示现实世界以怎样的普遍结构向我们呈现:它要回答的是实在物(the Real)的感知如何可能的问题。主张先验论的哲学家认为,我们的认知架构是“先验”的(transcendental),它决定着现实世界的坐标——

例如,先验论的进路往往让我们意识到:对科学自然主义者而言,只有位于时空中且遵循物理定律的物质现象才是真实存在的;而在持前现代传统观念的人看来,在人类的筹划之外,精神与意义也是实在的一部分。

与此相反,存在论的进路关注的则是现实世界本身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例如: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它是否有起始和终结?我们在其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到了二十世纪,这两个哲学思考路径之间的鸿沟已经空前巨大。

先验论思想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那里达到了巅峰;而存在论则转变为自然科学的领地:量子力学、脑科学与进化论,成为我们寻求宇宙起源变化问题答案的依据。

[斯洛文尼亚] 齐泽克著,王师译.《事件》.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一章我们来到“架构、结构与重构”,先来看看开头的例子:

二战时期,德军将法国贝当元帅及其名义领导下的法国政府迁到了德国的西马格林根,建立了一个所谓的享有法国流亡政府治外法权的城市国家。德、日、意三国还在这里开设了使馆,从此这个小城中所谓的“国家机构”继续像在法国一样正常工作:

政府都作出数不清的声明、法案与行政决策,尽管所颁发的这些文件毫无实际效力——这就像一台失去了国家的国家机器,它自行运转,漫无目的地实现着自身的职能。

[斯洛文尼亚] 齐泽克著,王师译.事件.上海文艺出版社.

就像反对哲学的人一样,他们认为哲学也是精神上的“西马格林根”,似乎是空中楼阁,可是,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哲学是来揭示基本原理的,有人曾提过“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已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的已知,那些已掌握但不自知的知识,通俗点说就是我们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是特指那些通过经历积累而来的,而是前人总结好,你直接拿来用),或者我们根本不了解其原理如何,为什么要这样?把它当作理所当然,因为“就是这样做啊”。

由此我想到,从小到大,接触一些知识的时候,我似乎只是被动地接受,从没想过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就照做了。

等到大一些的时候,偶尔在别的地方看到,回顾过去,又咂摸出一番滋味,那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虽然掌握,但其中奥妙却到现在才能解开。并不是在其中学到了新知,而是由经验倒回到事件中去了。

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你慢慢地可以用学习的行为来补足;但未知的已知,习以为常的东西,真要花一番功夫去搞清楚其原理,还是很不容易的,也很难逢到对的时候,有时候或许灵感就在那一霎那。

未知的已知,比未知的未知还可怕

书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