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寒假限玩14小时游戏,过度管制只会物极必反

寒假限玩14小时游戏,过度管制只会物极必反

1月17日,腾讯游戏公布2022年寒假暨春节假期未成年人限玩时间,最多可玩14个小时。腾讯表示,结合《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与实际放假调休安排,未成年人可于规定日期的每天 20 时至 21 时之间登录游戏,除限玩时段外,其余时间未成年人均无法进入游戏体验。

寒假期间未成年人只能玩14个小时的网络游戏,消息一出网友众说纷纭,许多父母对这一举措表示大力支持,认为这有益于未成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但也有人表示不认同,觉得寒假本来就是放松的时候,这样压榨孩子们玩游戏的时间未免太过分,况且限制游戏时间只是表面功夫,要引导未成年人还得从根上入手。

一味地压制将会带来孩子的“反抗”。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过度的约束、管教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越不让玩就越想玩。严格规定之下尚有许多“破解”之法,无论是买游戏账号还是“借”他人身份进行验证,都可以轻轻松松地避开限玩规定,如此一来所谓的“限玩14小时”就成了一纸空文。可见纯粹的“限玩”并不可靠,过度的管制只会物极必反。

与其强制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不如陪伴孩子参加更有意义的活动。未成年儿童沉迷网络游戏,表面上看问题在于孩子缺乏自制力,但究其根源和父母家庭脱不了干系。缺乏陪伴、父母自己的“坏榜样”,才是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罪魁祸首。

因此,光治标不治本并非明智之举,要根治问题还得从源头出发。“双减”环境下,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大的责任,孩子课业负担相对减小,此时要防止他们游戏上瘾,促进其健康成长还需家长提供更适宜的成长环境,从自己做起,减少手机网络对自己的支配效应,树立正确的榜样,并引导孩子参加积极有益的活动。在父母的陪伴和示范之下,孩子们才能获得正面的影响,更加自主自觉。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改变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沉迷状态不能单单诉诸强制约束,改变他们对游戏的认识,培养积极广泛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根本之道。

文/高佳涵(陕西师范大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