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三国时期,刘备手下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武将,比如张飞、关羽、赵云、马超、黄忠,他们被称为五虎上将。随着五虎上将的年迈与逝世,蜀汉中期出现了一批新生代将领,其中魏延成了顶梁柱,魏延在刘备生前就备受器重和赏识。刘备去世以后,蜀汉政权动荡不安,先是马谡不服从军令被斩首,其次是李严被废,连功绩显著的魏延也难逃一死,他以谋反罪被灭三族。

魏延是蜀汉中后期不可多得的猛将,小说《三国演义》描述魏延的后脑勺长有一块反骨,诸葛亮预料他会谋反,结果魏延真的反了。在正史中,魏延谋反一直是三国时期一大疑案,后世之人评价魏延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认为魏延之死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圈套,那么真的是如此吗?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一)魏延备受刘备器重,授命驻守汉中

公元211年,刘璋因畏惧北方的张鲁,邀请自己的同宗兄弟刘备入川帮助自己对付张鲁,不料却引狼入室,魏延也随同刘备一起入川,刘备后来反客为主,魏延因占领广汉郡有功,被封为牙门将军。

刘备在汉中称王以后,准备撤军回成都,他需要派一个人帮他镇守汉中,此时关羽已经授命镇守荆州,所有人都认为可靠的张飞最有希望,连张飞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刘备竟然破格提拔魏延,封他为汉中都督,让他镇守汉中,刘备此举让全军上下大吃一惊,可见刘备对魏延的器重。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以后,升任魏延为镇北将军,刘禅继位以后,封魏延为都亭侯。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二)魏延与杨仪不和,为自己的死埋下伏笔

魏延功绩显赫,备受刘备器重,到了蜀汉中后期,能征惯战的武将死的死,老的老,魏延便成为蜀国的顶梁柱,从此越发的嚣张跋扈,除了诸葛亮和刘备以外,他谁都不放在眼里,别人都不敢招惹他,总是让他三分,唯独杨仪是个例外。

杨仪是文官,本身也很有才华,刘备也很赏识他,一般文化人多半瞧不起武将,杨仪认为一介武夫怎么可以对他吆三喝四。

所以杨仪向来跟魏延不和,两人常常争吵不休,最后变得水火不容,一次气得魏延拔刀往杨仪脸上比划,魏延做出要杀杨仪的态势,目的是为了吓唬杨仪,结果杨仪被吓得啕嚎大哭,最后还是费祎制止了他们。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为了完成他匡扶汉室的临终遗言,前后五次北伐,让魏延打前锋,杨仪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比如粮草的筹备和运输等。杨仪很有才干,做事效率高,而且干得还不错,诸葛亮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其实诸葛亮也非常欣赏魏延的骁勇,奈何他们俩水火不容。

诸葛亮为此颇感遗憾,他也只能尽量化解杨、魏二人之间的矛盾,但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杨、魏二人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三)魏延不服从诸葛亮的遗令,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发兵攻打曹魏,魏延觉得自己有汉代韩信的军事才能,要求自己带兵一万从子午谷进发,目的直捣长安,让诸葛亮率领剩余军队从斜谷道走,在咸阳与之会合,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计策。

之后诸葛亮几次北伐,每次魏延都要求诸葛亮分给他一万士兵,要求兵分两路,最后再会师,可是每次都遭到诸葛亮的反对。魏延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同时又觉得自己是匹千里马,却没有遇到伯乐,不由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劳累成疾,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重,不久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死后,魏延也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以谋反罪诛三族,魏延为什么会谋反呢?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三国演义》中把魏延谋反一案塑造得淋漓尽致,杨仪对魏延说:“你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吗?”没想到魏延真的大喊谁敢杀他,结果血腥的一幕出现了,马岱将魏延斩杀,这毕竟是小说家之言,那么正史上的魏延是如何被杀的呢?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弥留之际召集杨仪、姜维、费祎等人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等他死了以后,立即撤军,不能继续攻打曹魏,撤军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不用理睬,杨仪可自行率军回成都。

诸葛亮把一切安排妥当以后就病逝了。

杨仪在撤军之前,派费祎试探魏延的意图,魏延却说:“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死而耽误国家大事呢?”,让魏延生气的是杨仪只不过是丞相的秘书长,没有立过军功,怎么让他给杨仪断后。

费祎把魏延的意图传达给杨仪以后,杨仪便率军往南撤退,准备回成都,魏延一怒之下也率军往成都方向撤退,而且还赶在杨仪的前面,并烧毁沿途的栈道,断了杨仪的后路。杨仪撤军时,只能一边撤一边砍伐树木搭建栈道,解燃眉之急。魏延的一意孤行,不服从军令,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四)魏延之死

魏延和杨仪撤军后不久,他们都上书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召集董允、蒋琬等人商量谋反一事,大臣们都袒护杨仪,说他无谋反之意,而魏延就很难说了,于是刘禅下令让蒋琬率领禁卫军北上拦截魏延,与此同时杨仪也率军南下追击魏延。两路军队在南谷口将魏延包围,杨仪命王平抵御魏延军队,王平对魏延军队破口大骂“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胆敢如此?”魏延的部队听后,觉得有几分道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带着家人逃往汉中,被马岱斩杀。

魏延死后,马岱把他的首级交给杨仪,杨仪把魏延的头颅扔在地上,一边踩一边骂道:“庸奴,你还能为非作歹吗?”魏延为此被灭三族。

(五)魏延是真的谋反,还是他人诬陷?

古代行军打仗,执行军令,是军人的天职,既然诸葛亮已经留下遗言,等他死后让魏延断后,魏延就应该服从命令,他不但不服从命令,还擅自挥师南下,甚至把沿途的栈道和桥梁都销毁。

魏延此举让众人觉得他断了杨仪的后路,目的是为了赶回蜀国起兵造反,这样一来蜀汉就少了杨仪这支援军,魏延成功几率就大些。加之大臣们认为杨仪只是个书生,怎么可能造反,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魏延镇守汉中,多次出征,手握重兵,自然魏延的嫌疑大些。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古代皇帝要捍卫一个政权,首先对掌握军权的大臣下手,手握重兵才能对他们构成威胁,这也是魏延被杀的根本原因。魏延并无谋反之意,以魏延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自立门户,他如果要造反,唯一的出路是投降曹魏。

所以《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魏延南下的唯一目的是杀杨仪,魏延杀杨仪也是为解心头之恨,他们俩早就水火不容了。

而且以魏延当时的功绩,如果杀了杨仪,他便就可以接替诸葛亮丞相的位置,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中重臣,大权在握后,他就可以继续北伐了。

所以说魏延不是谋反,而是他与杨仪争权夺利失败了。魏延的刚愎自用加上杨仪的自负,造成自己的悲剧,一代名将落得被灭三族的结局。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六)魏延的悲剧是不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

据《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同时下达两道密令,一道是给杨仪的,让他接替自己的位置,停止北伐,不要管魏延,另外一道下给魏延,让魏延接替自己的位置,扶灵柩往南回成都。

诸葛亮这样做不是有意挑起事端吗?而且诸葛亮弥留之际,还上书刘禅,让蒋琬接替自己的职位,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其实《魏略》的记载并不可靠,《魏略》是曹魏的史书,裴松之认为是敌国故意抹黑诸葛亮的传言。当时诸葛亮的遗体还在杨仪那儿,魏延怎么扶灵柩回成都,而且《魏略》还有一条记载,说魏延欲降曹魏,这条记载更不可靠,魏延投降曹魏怎么会往南走?不是应该往北走吗?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三国志·曹魏传》记载也不可靠,他认为诸葛亮的死来得太突然,来不及做好后世的安排,是杨仪、姜维那帮人一手策划的阴谋,他们假传诸葛丞相的遗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蜀汉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史官。吕思勉的一家之言不无道理,在权利交替之时,容易出现动乱,更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钻空子。

但是笔者认为诸葛亮弥留之际让杨仪撤军,魏延断后的可信度比较高,因为以蜀国当时的实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诸葛亮也清楚,但是他是个理想家,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都想试试。

魏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三族?

诸葛亮深知魏延刚愎自用,自命不凡,不能担当北伐的重任,北伐的十万蜀军可是蜀国的命根子,如果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蜀国灭亡也是时间问题。加上魏延是抗曹积极分子,他预料到等到自己死后,魏延会继续北伐,所以他才下令让杨仪撤军,不用管魏延,民间传言诸葛亮有意策划陷害魏延,是毫无根据的说法。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