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辛弃疾回忆少年的风姿,气势磅礴,有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辛弃疾少年的时候,从没想过自己活碌碌无为的过一生,那时候的他,满身的豪情壮志,他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热血少年,满心都是收复中原,对金人痛恨不已。他是受了自己祖父的影响,他的祖父在金国任职,却一直想要拿起武器,好好地跟金人干一架,他常常在辛弃疾耳边说:“孙子呀,咱家跟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记住了啊”,幼年辛弃疾懵懵懂懂地点头。后来懂点事,常常在街上看到金人使劲欺压汉人,汉人屈辱的活着,他心中的怒火烧得旺啊,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将金人赶出中原。

辛弃疾回忆少年的风姿,气势磅礴,有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二十一岁,他为汉人报仇雪恨,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汉族人民不堪金人的压迫,奋起反抗,辛弃疾带着两千人,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这只起义军声势浩大,辛弃疾在其中担任要职,不久后金人内部爆发了矛盾,完颜亮被杀害,群龙无主,金军撤退。这是一个反击的机会,耿京让辛弃疾去和南宋朝廷联络,辛弃疾上马,奔向临安。任务完成,他回来的途中,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了,他心中气啊,一心想要为耿京报仇。当时张安国营中有几万人,跟着他一起的都怕了,辛弃疾质问“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带着五十骑兵,闯入敌营,活捉张安国,并狂奔千里,押会临安正法。

辛弃疾回忆少年的风姿,气势磅礴,有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那段时光成为了他一生中最怀念的时光,因为此后,他囿于官场,不被重视,不能上战场,而南宋朝廷又是懦弱的。从踏入官场开始,他便成为了一个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只能喝酒消愁,偶尔写写文章的词人。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相会,此次相会后,辛弃疾给这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写了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这首词中,他回忆了自己少年跟着耿京时的风姿,词句气势磅礴,又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辛弃疾回忆少年的风姿,气势磅礴,有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喝酒喝得醉醺醺之后,将自己身上的宝剑拿出来细细的试擦。这个动作,他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一觉醒来,耳边还听到军营中的号角声。短短两句,就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对于辛弃疾来说,他多少次梦中回到了少年时代,耳边荡漾的号角声,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睡前的擦拭宝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返沙场,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所以梦中才会梦到号角声。

辛弃疾回忆少年的风姿,气势磅礴,有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梦中所见之景:将烤好的肉分给士兵,乐器响起,这雄壮的乐声鼓舞士气。好一个征战前夕之景,战士们心中充满了勇气,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好像这场战争定能够胜利,连乐声都为它们壮气。“沙场秋点兵”,正是秋高马壮的时候,战士在这时候杀敌,定能够凯旋而归。

辛弃疾回忆少年的风姿,气势磅礴,有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着战士,策马狂奔前线,弓弦如雷鸣,万箭齐发。这几句仿佛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战马飞驰,转瞬间,敌军惨败,狼狈地逃窜;将军身先士卒,一举冲入敌军之中,战士兴致高涨,战斗瞬间就结束了;之后是凯旋而归。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就这样发生在词人的梦中,他率领着将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意气风发,勇往直前,而又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展现在读者眼中。

辛弃疾回忆少年的风姿,气势磅礴,有充满了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心想要为君主实现收复中原的伟业,取得那世代相传的美名。这是词人一生的理想抱负,就先在梦中,也没有放弃这个理想;可如今理想在梦中实现了,现实却还是一个惆怅的剑客,只能在灯火前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自己的剑。“可怜白发生”,一觉醒来,白发满头了。痛苦,词的情感从雄壮直泻而下,这最后一句,蕴藏了多少的悲痛和愤怒,理想与现实,梦里和梦醒,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无论是在梦中还是梦醒,是醉或不醉,辛弃疾的一腔志愿,都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