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工姚远:胡同“翻译官”

作者:叶氏的魔菜

“我遇到麻烦了,请来帮帮我。”一位外国友人的求助微信,发到了社工姚远的手机上。不到一分钟,一个骑着电动自行车的身影就急匆匆赶到现场。

原来,因语言不通,这位租住在胡同中的法国友人,竟和胡同口值勤的志愿者大爷大妈们争执起来。双方僵持间,姚远进来了。几句翻译,几句解释,小小的误会立刻烟消云散。

2019年,在英国留学工作了8年的姚远,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社区,当起了专职党务工作者。“海归”扎根社区,不光没有水土不服,还利用自己的外语专长,当起了胡同“翻译官”,为中外居民搭起沟通的桥梁。

入职刚刚3个月,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姚远所在的社区接到了入户进行地毯式防疫排查的任务。

分司厅社区,邻近鼓楼东大街和南锣鼓巷,平房居多,吸引着来自13个国家的几十位外国友人居住于此。

疫情初期,防疫排查并非一帆风顺。一位租住在胡同中的俄罗斯人,将社工挡在了门外。“想入户,先预约。”在国外居住多年的姚远理解并尊重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他立刻通过电话沟通,预约了入户时间。但当他掏出健康承诺书让对方签字时,外国人却摇头拒绝,“我没去过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签字承诺。”

怎么能让外国人配合防疫工作呢?主意还没想出来,屡屡拒绝签署承诺书的这名外国人却主动找上门来。原来,因工作需要,这名外国人要进入一栋商务楼宇洽谈业务,但由于没有大厦的出入证而被拒之门外。一筹莫展之际,外国人想起了曾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自己的姚远。

“他是外国人,这三个月一直住在我们辖区。”姚远立刻带着社区开具的介绍信,陪着外国友人一起到商务楼宇提出申请。有了社区“做担保”,外国人顺利拿到了大厦的出入证。

当姚远再拿着承诺书登门时,这名一直不肯配合的外国人痛痛快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通地毯式防疫排查下来,姚远的手机里多了十几位外国友人的微信,也交上了不少朋友。而他也对社区工作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社区工作者是一名服务人员,服务于社区的每一位居民,外国友人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2020年上半年,一名塞尔维亚的外国友人预订了一间胡同民宿,准备在北京暂居一晚后,第二天再转机离京。外国人还没住进民宿,消息就已经传遍了胡同院落。几名情绪激动的胡同居民“堵”在了民宿门口,“疫情这么严重,胡同里住进来个外国人,大家能不担心吗?”

眼看矛盾就要升级,大家赶紧请来了胡同“翻译官”姚远。察言观色一番,姚远首先安抚居民:塞尔维亚友人不是从外国直接抵京的,她一直都在辽宁大连工作,而大连那时并未发生疫情。“体温我们测了,正常;行程卡我们查了,正常;安全责任书也签了。请大家放心!”

一直站在一旁的塞尔维亚友人被姚远的耐心态度和友善表情打动了,也主动掏出机票,向大家告知了自己的全部行程。

一场风波,最终平静收场。

36个小时后,回到塞尔维亚家中的外国友人,发来一条感谢微信:“感谢你的帮助,希望中国抗疫早日胜利。”

2021年,新冠疫苗接种成了社区的又一项“硬核任务”。

外国人能在中国打疫苗吗?到哪打?什么时候能打?不停有外国友人找到姚远,咨询疫苗接种事宜。上报接种意向、统计接种人数、联系接种点位、现场对接服务……在姚远的努力下,分司厅社区居住的外国友人,全部接种了新冠疫苗。

分司厅社区17个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要为3000多名常住人口提供各类社区服务。从早到晚忙得团团转,成了姚远的工作常态。“我之前在企业干销售,服务顾客,有耐心是最基本的要求。到了社区后,我又把以前的工作经验应用到社区工作中。为社区百姓服务,不光要有十足的耐心,还必须用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