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完美到不真实的团车百人造车团队,可能真的不存在

撰文 | 赵玲伟

编辑 | 杨光

出品|汽车产经

想火,就让李想来“砍一刀”。

这两天,关于造车和创业的信仰与常识,团车CEO的一系列发言“惹怒”了辛苦造车的李想。

团车CEO闻伟在此前的发布会上说,“造车的起点是一个100人的外来团队”。在他的描述中,这个团队能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几乎所有造车流程。

李想在微博上评论,“居然还有人可以毫无廉耻的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完美到不真实的团车百人造车团队,可能真的不存在

闻伟在回怼“别把自己当先知”之后,1月18日,又发布了一纸产品发布会邀请函,公开@李想。

完美到不真实的团车百人造车团队,可能真的不存在

但这张邀请函上没提到任何时间信息,属于约架了,又没完全约。

李想的“耿直”人设经常让他说出一些富有争议的言论,而这次关于团车那些让他感到冒犯的言论,舆论多半站队李想——多位行业人士向汽车产经表示,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救世主”可能还并不存在

在行业普遍的认知中,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百人成熟造车团队可遇不可求。让人疑惑的是,这棵资本和时代的“天菜”为什么要投靠团车?

有知情经销商告诉汽车产经,闻伟所说的100人造车团队很可能只是个设想,“先抛出这个规划,然后正在找这样的团队”。

可是,这样的团队似乎并不需要团车的角色。比如小鹏汽车创业之初公司不到100人,造出的一台“小鹏汽车1.0”也没有面世,而是为后续的研发做基础。去年,小鹏汽车已经拥有了7923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3091名,卖出了2021年新势力中最多的车。

特斯拉在2010年公司上市时员工数都不足1000人,当时也只有一台打磨了五年的roadster,如今马斯克俨然成为了最可能改变世界的人。

实际上,从闻伟的一些说辞来看,团车也并非亲身造车。

按照他的说法,他在去年下半年才接触到这个“顶尖的百人造车团队”,当时团队已经拥有半成品车型,团车的第一款车将会从这些半成品车型中选一款,定价会在10万元-20万元之间,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启预售。而团车负责的是这款车型的营销与服务。

有汽车行业KOL评论,“造车是最难最复杂的创业,团车CEO居然在迷信一个百人雇佣兵”。

完美到不真实的团车百人造车团队,可能真的不存在

团车CEO闻伟

即便这个团队确实存在,双方大概率是合作关系,但是言谈中,闻伟却无时无刻不再暗示自己造车。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有两年的窗口期,现在造车的门槛还没有很高”。但在不久前蔚来董事长李斌才说,“现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400亿储备资金,(造车)风险会很大。”

闻伟还说,“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

要知道,在第一款SEV失败后,李想紧赶慢赶也花了近两年时间才将理想ONE上市。对于几个多次徘徊在生死线上的新造车实践者来说,看到闻伟如此低估造车的难度,也难过李想会忍不住下场开喷。

在自主品牌向上、重注智能电动赛道的主流市场上,对于造车的定位,闻伟说,“长远来看,就是想在这个市场上打出自己的差异化,既不过分追求豪华,也不会过分追求科技感。”

即便如此,他仍然觉得“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

荒诞背后的绝望

如果把团车造车事件放到这两年魔幻现实的大环境中看,它并不是毫无道理。

2018年11月,团车网顶着“汽车新零售的美团”头衔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7.8美元,首日市值达到6.26亿美元。这个价格并不理想,同年上市的汽车电商优信当时的总市值为27.61亿美元。

团车的业务主要是线下汽车展销会,团队里有一部分人是来自阿里铁军,线下执行力和运营能力非常强。

但这已经是上个时代的红利了。

团购平台存在的基础是买方体量,聚集庞大的买方体量才能让平台有议价权。而车市寒冬与直营模式的到来,让这种模式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加之疫情影响线下活动的开展,团车的主要商业模式岌岌可危。

财报显示,2020年团车业绩严重缩水,撮合交易量骤降60.4%,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下降58.32%。净收入同比下降48.8%,毛利润同比下降47.3%,全年净亏损1.6亿。这也是它2018上市以来连续亏损的第三个年头。

团车网属于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而美股更热爱技术驱动型企业。而且由于严重依赖在线下车展中进行撮合交易服务,团车网模式未来的边际收益并不会指数上升。

股价长期低迷,曾让闻伟计划将团车网从纳斯达克私有化退市,而如今宣布造车时,美股上“资金”又成了他口中的重要筹码。

业务缺乏想象力的团车在二级市场遇冷,这让参与其IPO之前几轮融资的险峰长青、贝塔斯曼(BAI)、高原资本在团车网上市后的股权投资收益受损。

如果通过“造车”把股价炒上去,自我人设的转型和资本满意退出,两条死路就都走通了。

可惜的是,1月6日放出造车消息后,团车的股价却出现了下滑——即使存在“超级救世主”,也救不了团车。

完美到不真实的团车百人造车团队,可能真的不存在

写在最后

一位自主品牌产品负责人为这个神仙团队的说法找到一种可能性,“如果这100个人后面能拉动更大的资源的话”。

迷惑的发言让业内人士实在摸不着头脑,这位智能汽车产品主理人只能告诉我们,“没有条件的结论性的观点,没有办法辩”。

很想知道团车CEO单方面约见李想的那场发布会什么时候举办,但两人已经不约而同地关闭了微博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