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让无力者找到向上的光

摘要

中青评论

我们希望更多在困境中的人能获得力量与救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办完妻子的后事,金性勇在殡仪馆里拨出了一通电话,打给《杭州日报》,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在金性勇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其次子金晓宇的形象与故事浮现出来——在讲述中,他是个病人,正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而在这重身份的另一面,他是翻译领域难得一见的“天才”。

《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让无力者找到向上的光

金晓宇童年时的家庭合影(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从6岁时被同伴的玩具枪打瞎一只眼睛开始,金晓宇和他的双亲就开始与命运搏斗,在逆境中努力“向上生长”。高中时,金晓宇因罹患躁郁症被迫中断学业,更让这个本已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成年之后,金晓宇一直与父母相依为命,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因为病情发作入院治疗,因此甚至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然而,在与心理困境抗争的过程中,金晓宇在外文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并将才华投入翻译工作。2010年至今,金晓宇先后翻译了22部外文著作,不仅深受专业出版机构信任,其译著也在网上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对金晓宇的故事,有人称之为“杭州版《美丽心灵》”。很快,这个满怀深情的真实故事,便以《我们的天才儿子》为题“全网刷屏”。

短短两天之内,这个以“受困者”为主角的故事,经由网络传播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国人。人们之所以会为这个故事所动容,不仅出于对这位年轻人才华的敬佩,也不只是因为同情其遭遇。中国有许多优秀的译者,也有许多人长期为躁郁症等精神疾病所困。金晓宇的故事感动国人,不仅在于他的身份或成就,更在于他身上闪耀着的那一抹“不服输”的光。

汇聚成这道光的,除了金晓宇自己的努力,也包括他的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支持与陪伴。命运对待他们的方式,就像命运对待许多其他人的方式一样不公平,但他们在坎坷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在找到翻译这项钟爱的事业之前,苦于寻找人生方向的金晓宇曾两度轻生,险些在与命运的对决中败下阵来。但在父母的温暖与照料下,他终于振作起来,自此一往无前。

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在更多励志故事里,故事主角往往天生自带一股乐观向上的“冲劲”,在他们的奋斗历程中,再大的挫折,仿佛也只是刺不穿其精神护甲的流矢飞箭。相比之下,不论是遭受身体与心智双重折磨的金晓宇本人,还是身负巨大压力、心中苦痛绵延的金性勇夫妇,无疑都不是这种天生的“强者”。和那些头顶光环、令人仰望的高大偶像相比,这一家人显得如此普通,有着你我也可能有的弱点。但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平凡和渺小举手投降,而是决心活出哪怕仅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让无力者找到向上的光

金晓宇和父亲金性勇(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他们的坚持与执着,不是一曲胜利者的颂歌,也不是一碗香浓的“鸡汤”。在这个不乏苦涩心酸、但又令人能体会到一丝幸福甘甜的故事中,人们感受到的一股“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温暖力量。在报道中,记者写道:“翻译就是他(金晓宇)和命运抗争的唯一武器。”作为一件“武器”,这似乎有些过度柔软、过度温和。但在现实中,平凡的人要打破命运的枷锁,最好的选择或许就是厚积薄发、细水长流。

不是每个人读完这个故事,内心就会释然,多愁善感的人,和金晓宇同病相怜的人,或许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沉闷的悲悯。但是,哪怕是这样的悲悯,也不失为一剂苦口的良药,让人明白:再大的痛苦里,也仍有向上的光。

此时此刻,金晓宇已经离开医院,回到了父亲身边。我们盼望这对父子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继续他们平静的生活。我们希望更多在困境中的人能获得力量与救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