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曾是一名将军,在获得少将军衔后不久却主动请求回乡当农民

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授衔少将,他的功勋卓著,曾在战争时期多次受伤,他本可享受优厚的待遇,却在授衔两年后主动提出申请,回到自己的家乡务农。他是谁?他为何会做出如此选择?

他曾是一名将军,在获得少将军衔后不久却主动请求回乡当农民

一、战火的洗礼,投身革命

甘祖昌出生于1905年,那时,中华大地正处于满目疮痍的状态。在成长到20岁出头的时候,甘祖昌便投身革命队伍,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份子。在红军长征时,随军一起到达陕西。甘祖昌从其参与革命到新疆就任,主要负责的是军需与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做好这份工作是不容易的。在刘南方《甘祖昌不为人知的故事》中提到了长征途中“三个辣椒”的故事,一名战士在牺牲前将三个辣椒交给甘祖昌。丰衣足食的我们,或许觉得这三个辣椒没什么作用,但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其能发挥的作用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甘祖昌在得到这三个辣椒之后,分给了十几个战士,每人咬一小口,足见当时之艰难。

历经千辛万苦,甘祖昌随队伍一起到达陕甘宁边区,在国民党对边区进行封锁期间,甘祖昌担负起了军需工厂的领导工作。大家都知道,在国民党封锁期间,边区的物资异常匮乏,运盐都需要先浸入棉袄中。甘祖昌便是在这样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几乎白手起家发展军需工厂。在甘祖昌负责的军需工厂中,除极少数具备一定的基础外,大多数在筹办之初都是零起步,比如纺织厂,厂房、原料、生产工具、工人等都十分匮乏。在此种情况下,甘祖昌组织人员开窑做机房,借用老乡的土织布机,同时仿造了一些织布机,逐步将织布厂办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区军民的穿衣问题。

二、刀尖边游走,巧夺军火

山西长期由阎锡山主管,在日军侵入后,阎锡山部队的部分军火库被日军占领,其中包括原平镇的一个小型军火库。抗战时期,军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军的军火又十分有限,甘祖昌作为分管军火物资的一员,如何获取更多的军火是他尤为重视的。因此当他知道平原镇有军火库之后,便寻找办法,来了个暗度陈仓,在日寇的眼皮底下,搬空了这个军火库。

据刘南方《甘祖昌不为人知的故事》记载,甘祖昌在获知原平镇的情况后,带领游击队员乔装打扮进行观察,回到落脚点后制定了夺取军火的计划。等到半夜时分,由一支小队在通往军火库的围墙口进行埋伏,其余人则在背面墙角挖洞。进入军火库之后,甘祖昌根据自身的运力,搬走了一部分军火,并把洞口恢复原样。此后,他们又多次按照此种方法,直至搬空了这个军火库。

三、新中国新使命,建设新疆

1949年,王震率军进入新疆,甘祖昌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刚刚解放的新疆,粮食生产能力不足,部队所需的粮食无法得到供应。从其他地方或者苏联调运粮食又要承担高昂的运费,敌对势力甚至叫嚣这里“好进不好出”。此时的甘祖昌依然担任着后勤保障的职务,面对粮食不足的问题,甘祖昌向王震提出了全面摸排的建议,其中甘祖昌带领着一支8人的队伍深入北疆。后来发现当地民众有较多的存量,只是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受到过多压榨,都把粮食藏了起来。于是向王震提出以日用品换取牧民羊毛和粮食,不但解决了粮食问题,还让当地民众获得了他们所需的物品。

四、因伤疗养,主动请辞

在战斗的过程中,甘祖昌头部多次受伤,患有脑震荡后遗症。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中,他的后遗症反复复发,经常出现晕厥的情况,因此组织上派他到庐山等地进行疗养。在庐山疗养期间,深感自身还能发挥作用的他,回到新疆,向组织提出了解甲归田的申请,并在第三次获得批准。于是,他带着妻子回到老家萍乡莲花,与乡亲们一道参与乡村建设。

关于甘祖昌将军及其妻子龚全珍的事迹,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地方,并被拍成了电视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