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非常在意孩子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会开口说话,却很少有家长关注,宝宝的小手可以做些什么。
事实上,小手是宝宝探索世界的媒介。
宝宝的娱乐玩耍,日常生活,甚至读书学习都离不开这双小手。
大家想象一下,这些场景里是否有自家宝宝的样子:
√去早教中心,宝宝玩乐高没别人快,涂色没人家好,拼拼图没其他小朋友灵巧;
√同龄的宝宝都可以自己吃饭穿衣了,我的宝宝勺子拿不好,筷子不会用,拉链不会拉,鞋带不会系,纽扣扣歪起;
√别的小朋友可以用笔涂鸦了,我家宝宝笔都拿不稳,人家宝宝读幼儿园后可以写自己名字了,我的宝宝数字都写得歪歪扭扭。
。。。。。。

于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家宝贝没人家聪明。
其实不然,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很大可能是因为手指的灵活度不一样,宝贝小手的精细运动发育有差异,才有了不同的表现。
那究竟什么是小手的精细运动,为什么小手的精细运动对宝宝的成长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呢?
康复科的老师们将为大家揭开精细运动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精细运动
指的是凭借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群完成的动作,比如宝宝小手做出“抓、捏、拍、拧、撕”的动作;
也指宝宝手指的操作能力,包括手指运动、手腕力量、手眼脑协调、双手协作和抓握力量;
除此之外,精细动作的完成还需要宝宝的感知觉、注意力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
精细运动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意义
看到精细运动的真面目后,家长们还应该了解到宝宝在精细运动训练中,可以:
1.在开发小手的功能过程中,通过注视、触摸并抓握不同质地、重量的物体,促进感知觉的发育
2.在操作玩具的过程中,提升宝宝的注意力及手眼协调的能力,进一步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
不仅如此,精细运动与发展宝宝日常生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刷牙、洗脸、更衣开始至吃饭、书写、家务、游戏等,无一不需要用运用双手去完成。
2.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我们便从探索周围的事物中发展小肌肉的能力。
Tips:出生至六岁是幼儿小肌肉发展的重要阶段,并会直接影响幼儿日后在自我照顾、游戏及课堂学习(如:书写)方面的表现。
精细运动发展里程碑
精细运动的发展可分成三个年龄阶段的里程碑:
出生至三岁的婴幼儿期
三至五岁的幼儿期
五至六岁的学前预备期
在每个年龄阶段的里程碑,幼儿的小肌肉发展都有代表性的活动功能,家长可以自家孩子情况,对照对比查看哦:
1.五个月婴儿能用双手伸向玩具方向,并用手握着玩具把玩。
2.七个月可用前三指捏物以及可将玩具在双手间传递。
3.九个月至一岁开始能用前二指拾起小饼来吃。
4.一岁三月搭2-3块积木,全手握笔,自发乱画。
5.一岁半搭3-4块积木,几页几页翻书,用小线绳去穿大珠子或大扣子孔,能用调羹将食物放进口中。
6.两岁搭6-7块积木,模仿画垂直线。
7.两岁半搭8-9块积木,模仿画水平线和交叉线,会穿裤子,短袜和便鞋,解开衣扣。
8.三岁搭9-10块积木,能临摹“圆圈”和十字:会穿珠子,系扣子,向杯子倒水。
9.四至五岁的幼儿能操作剪刀剪出正方形。
10.五至六岁的幼儿能用前三指抄写中文字;能灵活地操作不同的文具及食具。
哪些行为表现意味着精细运动发育不佳
虽然宝贝的精细运动发育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家长们很难判定宝宝的精细发育程度究竟怎么样。
因此,康复科的老师们梳理了一些临床中常见的但是容易被宝妈们忽视的情况,如果宝宝有这些情况,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1.三个月宝宝躺着不能伸手触摸或者抓握玩具,把玩具放宝宝手里,留握时间很短,或者是直接拒绝留握玩具。
2.6-8个月宝宝不能在坐下位抓取玩具,不能把玩具在手里交换把玩,不能让玩具相碰,发出声响。
3.9-12个月宝宝不能用拇食指捏取小馒头大小物品,放进嘴里。
4.1岁—1岁半宝宝不能握笔乱画,不能自己用勺子进食。
5.2岁宝宝不能自己拉衣服拉链,不能穿衣时主动参与,不能自己脱鞋袜,自己双手抱杯子喝水漏得多,控制不好水量。
6.2岁半宝宝不能自己穿开衫、裤子,不能自己穿鞋袜,不能画横线、垂线,大小便不能示意。
7.3岁宝宝不能自己解开衣扣,不能用剪刀剪纸,不能用儿童筷吃饭。
Q:老师,我按照你上面的举例,发现我的宝宝有些操作完成不了,是不是多加练习就好了A
影响精细运动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要具体的分析宝宝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练习。
盲目地练习不仅不能帮助宝宝改善现有问题,还可能耽误宝宝的最佳治疗时机。
影响精细运动发展的因素
1.视知觉:眼球运动的自由控制能力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完成。视觉功能首先发育,约1岁左右接近成人,进而引导了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
2.手眼协调能力: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标志着发育的成熟度。
3.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会出现动机,要做什么,从而使用双手去操作物体,完成动作计划。
4.感觉输入:感觉过于迟钝或敏感,前者导致动作笨拙,后者导致不愿去拿物品,抵触一切用手等皮肤接触。
5.姿势控制:由躯干及骨盆不稳定、上肢、手的异常姿势及运动模式影响伸手、抓握、释放。
6.肌肉功能异常:高、低肌张力常常导致抓握动作到放下积木的任一环节失败,不能完全作计划。
7.抚养人:往往较注意婴儿的卫生,更多考虑婴儿的安全,从而过多保护,导致手部探索的机会较少,影响运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