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次,我同意李想怼人

李想又怼人了。

2015年创业造车后,李想陆陆续续怼过不少人。被怼的群体里,未指名道姓的有各路媒体和行业同行,明确对象的有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前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

现在只不过是再加上一个团车CEO闻伟。

这次,我同意李想怼人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我们无意去评价李想的是非对错。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关注的是:李想怼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他可以一直怼。

李想怼人的内容,简单分类的话,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创业相关,二是新能源汽车增程式路线相关。

互联网+汽车连续成功创业者

在很多人眼里,李想是地地道道汽车圈的人。但实际上,1981年出生的李想,在24岁前跟汽车圈子并没有什么交集。

他的青少年时代,以及他的第一次创业,都沉浸在IT的世界里。高一开始玩电脑,高二做独立评测,放弃高考创办泡泡网的时候,李想还不到19岁。

2005年,泡泡网的年利润已高达1000万元。作为曾经的“京城IT四少”之一,李想第一次创业很成功。

2005年6月,汽车之家上线,这是李想的第二次创业。过程不再细说,2013年12月汽车之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这一次创业同样很成功,李想也打响了个人品牌。

2015年6月30日,李想辞去汽车之家总裁职务,创办车和家,也就是现在的理想汽车。这一次他更快地完成了新公司的上市,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

从成立到上市,汽车之家用了近9年,而理想汽车用了仅仅5年。

只看李想创业的结果,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李想是一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一个自信且强大的人,他从不让投资人失望,能够给投资人带来超出预期的丰厚回报。

李想是一个实干派,也是一个爱惜羽毛的人。他并非夸夸其谈的PPT创业者,也不包装虚假概念割用户韭菜。他和他的团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和用户需求,并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

这次,我同意李想怼人

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李想选择第四次创业,他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他将完全不用担心资本和资源。

形象的说法,就江湖地位而言,李想已经做到脚踩贾跃亭,俯瞰何小鹏。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样一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当他就“创业”这一主题高谈阔论之时,即便你再不喜欢他,你又为之奈何?

增程式与新能源汽车路线之争

增程式混动算不算新能源?一直有争议。

与纯电相比,增程式同样也是由电力驱动车辆;不同的是,增程式的充电来自发动机通过增程器供给,而非充电桩。

这次,我同意李想怼人

所以在部分人士眼里,增程式混动是“脱裤子放屁”,是伪“新能源”。

不过如果较真追溯动力能量的源头,现阶段两者一个主要来自于煤炭,一个来自于石油,半斤八两。

毕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21年1月~11月,大陆火力发电量为52227.2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比重约为70.74%,其中上海、和北京占比更是在90%以上。

我们既要看到,巴黎协定在前,纯电在全球范围内是无可争议的趋势,毋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在实现“碳中和”这一共同目标的进程中,不同国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完全不同。

这并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其中的博弈,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外,甚至还要在能源安全之上。跳出汽车的视野限制,会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2018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中,明确将增程式电动汽车归为新能源汽车,购买增程式电动汽车同样可以享受相关补贴。

纯电动也好,混动也罢,都并非目标本身,而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套用互联网话术就是:纯电和增程式,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抓手”。

此其一。其二,要客观承认,论综合效益和普适性,现阶段纯电并不优于增程式。

这无关技术优劣,更多是体验差别。不是每个新能源汽车车主都生活在秦岭淮河以南,也不是每个新能源汽车车主都拥有便利的充电条件。

举个例子,一位拥有私桩的广州/上海纯电车主,与一位住在老小区的北京纯电车主,对纯电动汽车的评价恐怕有着天壤之别。

2021年,理想汽车全年销量90491辆,与蔚来汽车的91429辆和小鹏汽车的98155辆并没有绝对性差距。

在增程式相关的问题上,李想怼过媒体,怼过同行,甚至不止一次爆过粗口。

他坚定地认为他是对的。市场和用户也没有抛弃理想,李想也就有了大杀四方的底气。

具体到团车,在创业和造车的重合领域碰撞李想,只能说是流年不利了。

李想固然有他自己的骄傲。不过是否接受和喜欢李想,取决于每个人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