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对外国人来说,中文,特别是古代汉语尤其难学。

但这并没有妨碍一代又一代汉学家,钦慕和钻研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学的第一个中文词是“香烟”;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名字中“景迁”的意思是“敬仰司马迁”。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图 / Unsplash

01

西方的中国学研究,

到了哪一步?

据说有的德国学生,看不懂德国哲学家的书,转而去读英译本。

如果你读《论语》或《老子》时遇到拿不准的地方,也可以去试试英文版。

中国人并不是汉学或中国学著作的初始读者,但我们引入、阅读这类书很有必要,也会很有收获。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清华大学历史系张国刚教授在《文明的对话》中说:“西方的中国学研究如今已达到中国同行不能视而不见的水平。”

“比如,研究中国近代史不能绕开费正清的论著,研究科技史不能不读李约瑟的著作,研究上古音韵不能忽视高本汉的作品。”

“鲁惟一之于秦汉史、崔瑞德之于隋唐史、柯立夫之于蒙元史、谢和耐之于社会文化史,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著。”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02

“心理东西本自同”

——中国学的内在机制

上个月,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荣休教授周锡瑞,和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荣获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叶嘉莹回忆说,在哈佛大学教书时,学校一个会议室挂着一幅对联,上书“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美国历史学者 周锡瑞

文明、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增加,有更丰富的作用和内涵;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心理上有基本相同的地方。

对此,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做过具体的论述。

他说,中国没有史诗,中国诗是早熟的、简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但中西诗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陶渊明说“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歌德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约翰·冯·歌德 (Johann von Goethe,1749.8.28—1832.3.22)

03

西方汉学家:

隔帘望月,一瞥之中时有洞见

德国学者顾彬说,他在中国讲课时,有学生问:“外国人怎么可以理解中国的文化?”

他回答说:“有的时候,如果你离某种文化远一些,对你的思考或者说思路会有好处;如果离一种文化太近的话,司空见惯的东西太多,会觉得什么都懂,不一定想多了解……”

“宇文所安一辈子都在研究唐朝的诗歌,他理所当然是唐朝诗歌方面的专家,恐怕很多中国的学者也没法跟他相提并论。”

外国人研究中国,类似于南方人观看东北人的生活。

对于怎样保暖、怎样玩雪,东北人做起来已经是自然而然、了熟于胸了,南方人却很觉得惊异、观察得会更加细致。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汉学家在研究中国时常能独辟蹊径、以小见大,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研究方法都很新颖。

清华大学教授葛兆光在《域外中国学十论》一书中说,罗马尼亚裔美国学者爱里亚德不通中文,对于中国的事情的分析往往相当深入而准确。

“中国人研究中国的事情,好处是人在一个熟悉的语境中,对很多特异的现象可以作直接的、恰当的判断。”

“但是坏处也在这里,熟悉的知识背景常常使研究者沿着传统的惯性就直往下走,不大会跳出山外反观研究的对象,于是常常思路总是过分一致。”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有时候看欧美人的中国研究著作,总觉得他们的思路很奇特。

”中国学者总是从历史文献中发掘材料,按照历史编年的顺序进行考证。可是欧美研究者常常会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西洋人的中国学问,可以用‘隔帘望月’来形容,虽然有时朦胧,但常常一瞥之中时有洞见。”

比如史景迁塑造的《康熙》,“根据康熙的认知,成功的思想有赖于心灵的开放和弹性因应。他对几何学、机械学、天文学、绘图学、光学、医学、代数都表示过兴趣。”

康熙认为“洋人专擅之玻璃器皿,中土之人习得制造原理后,青出于蓝。”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04

汉学在西方高校:

魅力无穷的“方法论”

在软硬件方面,汉学都有了不少积累。

剑桥大学中文系的招生广告说:“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利用菲茨威廉联博物馆中的藏品;有志于研究中国科技成就的青年,可以去求教于李约瑟研究所;而所有学生都可以利用大学图书馆在欧洲堪称一流的中文藏书。”

2013年,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说,有上千名哈佛大学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哲学。

请想象这样的一个世界:人际关系令人困惑,自恋、自私高涨,对于人们该如何和谐相处,众说纷纭。

这看上去是21世纪的美国。但哈佛大学教授普鸣对700名全神贯注的学生描绘的是2500年前的中国。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在哈佛,普鸣的“中国古代道德和政治理论课”在最受欢迎的课程中排名第三。比它更靠前的只有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科学入门。

上课的学生挤到了门口,最后哈佛把这门课安排到了校园里最大的剧院。

普鸣要求学生精读《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原著(英译本),然后把其中的教导用于日常生活。

他对学生说:“东方哲学思想代表了古代人类的智慧,讲述了更明智、更完整、更理想的生存方式。但很多人都认为是西方决定了历史的方向,提供了看待一切事物的视角。这种视角使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借你一双汉学家的眼,让你看懂中国

汉学在西方获得的重要地位、成果,以及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从另一个角度启迪我们:隔帘望月,在一瞥之中得到的洞见,或许能帮助我们跳脱本来的视角限制,从更广阔的天地中得到看懂当下的答案。

那么,为何不看看:他们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景象?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

三联中读联手出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江苏人民出版社,邀请各领域权威学者,针对“屋外”对“房间”的观察与解读,推出重磅课程《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用全局视野看待“何谓中国”,同时也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

现在订阅,即刻跟随权威学者,看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