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许世友发妻朱锡明,31岁被逼改嫁临终叮嘱儿子;把我葬在许家坟

提起开国上将许世友,几乎无人不知。他八岁就进了少林寺,习得一身好武艺,参加革命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立下过无数战功,是我军著名的战将。许世友将军一生共有三段婚姻,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的发妻朱锡明的故事。

许世友发妻朱锡明,31岁被逼改嫁临终叮嘱儿子;把我葬在许家坟

1924年秋季的一天,一位媒婆突然来到了许世友的家中,她一进门就对许母道喜。许母很奇怪,问媒婆何喜之有,媒婆答道:“朱家姑娘朱锡明看上你家世友了,特意托让我上门提亲!”

媒婆这番话让许母非常惊讶,这方圆十几里谁不知道朱锡明呀,姑娘不仅人长得俊俏,而且勤劳、能干,心地善良,提亲的人都快把她家的门槛踏破了。这么好的一个姑娘真能看上自家世友?

许世友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当时那个乱世,百姓的生活本来就不易,失去顶梁柱后,许家的生活越发困难。母亲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将几个孩子拉扯大。许世友从少林寺回来后,帮助母亲种田、料理家务,一家人才能勉强吃饱饭。

自己这样的家境,朱锡明怎么会看上世友呢?媒婆见许母不相信,便说道:“这么大的事儿,我会跟你开玩笑吗?你家世友舞刀弄枪,专为乡亲们打抱不平,人家姑娘就看中他这点了!”许母这才相信媒婆所言非虚。

许世友发妻朱锡明,31岁被逼改嫁临终叮嘱儿子;把我葬在许家坟

1924年年关将至的时候,许世友雇了一顶花轿和几个吹鼓手,把朱锡明热热闹闹地娶回了家。当时许世友19岁,朱锡明23岁。婚后小夫妻十分恩爱,朱锡明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许母对这个儿媳十分满意。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许世友被选为乘马岗六乡的农民义勇队大队长兼炮队队长。不久后,国民党调集重兵对起义部队进行围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起义最终失败,许世友带着数十人进山打起了游击,不久后正式加入红军队伍。

此后许世友跟随部队四处转战,很少有机会回家,因此和朱锡明聚少离多。1929年,朱锡明和许世友的第三个孩子许光出生(前两个孩子都因病夭折),许世友得到消息后请了半天假,回家看望妻子和儿子,之后又匆匆返回了部队。

许世友发妻朱锡明,31岁被逼改嫁临终叮嘱儿子;把我葬在许家坟

直到1932年,许世友才再次返回许家洼,此时他的妻子朱锡明已经当上了村里的支前干部,正忙着为红军将士们筹粮筹衣。由于战事紧张,许世友在家没待上几天就又返回了前线,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竟然是夫妻二人的最后一次相聚。

这年7月份,敌人纠集30余万重兵向鄂豫皖苏区大举进攻,红军苦战三个月没能将敌人打退,最后被迫向川陕一带转移。敌人占领鄂豫皖苏区后,“还乡团”对苏区百姓进行疯狂报复,并强迫红军家属改嫁,如果不从,就要被卖到别的地方去。

此时的许世友生死不明,也无法联系,许母担心儿媳安危,就劝她改嫁。起初朱锡明说什么也不答应,但许母苦苦相劝,朱锡明最终嫁给了邻村一个名叫夏昌文的农民。

许世友发妻朱锡明,31岁被逼改嫁临终叮嘱儿子;把我葬在许家坟

虽然改嫁了,但在朱锡明心中,自己永远都是许家的儿媳,她也经常回到许家,照顾许母和儿子许光的生活。夏昌文也是一个好人,对朱锡明做的这些事都很支持,但可惜的是不久后他就得了一场大病并因此去世了。

之后朱锡明便独自一人生活,由于战乱,她始终没有许世友的消息。许母由于挂念儿子,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不久就病倒了。朱锡明得知后急忙赶来,对许母进行精心照顾,陪她聊天,给她说宽心话儿。

在朱锡明的悉心照料下,许母的身体很快好了起来。之后朱锡明四处打探许世友的下落,但一直没有消息。十几年后,全国解放了,许世友的名字出现在了报纸上,他当了大官,是山东军区的司令员。

朱锡明得知许世友还活着,既高兴,又惆怅。高兴的是,自己深深思念的亲人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惆怅的是许世友已经重组了家庭,并且有了好几个孩子,二人已经没有复合的可能了。

许世友发妻朱锡明,31岁被逼改嫁临终叮嘱儿子;把我葬在许家坟

原来许世友跟随部队离开鄂豫皖苏区后不久就听说妻子和儿子被敌人给杀害了,当时战事频繁,许世友重任在肩,根本无法核实这个消息的真假。1943年,误以为朱锡明已经遇害的许世友和19岁的田普成婚,组建了新的家庭。

全国解放后,许世友将母亲和儿子许光接到了济南。许母常常向许世友讲述儿媳朱锡明如何如何好,如何孝顺,许世友听了感叹不已,但造化弄人,事已至此,以无法挽回,他只能尽自己的能力给朱锡明一些物质上的帮助。

1965年,64岁的朱锡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依旧对许世友念念不忘,反复叮嘱儿子许光:“我只承认自己是许家媳妇,我死后,一定将我葬进许家坟!”。

许世友发妻朱锡明,31岁被逼改嫁临终叮嘱儿子;把我葬在许家坟

不久后,朱锡明离世,许光遵照母亲的遗愿,将她葬进了许家坟,并树碑纪念。许世友得知朱锡明去世的消息后老泪纵横,他嘱咐许光说:“要常去坟前看望你的母亲,她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