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溪翰林孝廉家

清溪翰林孝廉家

□罗炳崇

一湾清清的永定河水,从笔架山西麓的竹子炉奔腾而下,于天地间绕了一个大回环,在坎市与洽溪汇合,注入了寥廓的汀江。

河水滔滔,润泽两岸,造就沃野千里,物丰人稠。也许是河水带来了天地的灵气,也许是土地里本就蕴藏着厚重的客家文脉,永定河岸这个叫“青坑”的小村子,崇文尚礼,耕读传家,一时文风鼎盛,酿出许多传奇……

那是清乾隆年间,青坑18名童子应试,居然个个考中秀才,无一落选,一时传为佳话,邑人称赞为“独中青坑”。据《永定县志》记载,自青坑廖氏19至25世七代人,考中了6名进士,7名举人。让人称奇的是,7名进士中,出现了“一门四代五翰林”,真可谓“清代科举制度的奇迹”。而这让人津津乐道的“五翰林”分别是:廖鸿章,乾隆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奉旨稽察翰林院检讨,掌教苏州紫阳书院;廖文锦,廖鸿章之孙,嘉庆十六年进士,入翰林院,历充国史馆纂修,提调文渊阁校理;廖惟勋,廖鸿章长曾孙,道光十三年恩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官居贵阳知府,护理贵西兵备道;廖寿丰,廖鸿章长玄孙,同治十年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后官居浙江粮道,福建布政使,河南巡抚等;廖寿桓,廖鸿章次玄孙,同治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刑部和礼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正一品)。青坑后人认为,此处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叫“青坑”甚是不雅,遂以“青山环抱、溪谷幽然”为由,改村名为“清溪”,延用至今。

清溪翰林孝廉家

廖氏家庙演绎了四代五翰林六进士七举人这一科举史上的奇迹

清溪廖氏一门科举连捷,这与永定当地崇文重教、尊师苦读是分不开的。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后,知县王环等人建县署、筑城墙、修学宫、置学田,重教化,使得民风民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县上下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大户人家的子弟,把读书当作进身之阶,普通百姓晴耕雨读,也以能识几个字为荣。清乾隆以后,得益于永定条丝烟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人们纷纷捐资兴建诸如“凤山书院”“龙山书院”“太平书院”“七峰书馆”等较大型的学校,还建造了诸如湖坑“源心斋”和“敬业轩”等专供自家子孙读书的的学堂,一时求学好问、敬礼儒士,蔚然成风。道光版的《永定县志·风俗志》曾这样描述:“士勤学问,韦素单寒。一经自守,竹篱茅舍,时闻书声。名节自矜,耻以关求希拔。虽乏显宦,而科甲不绝。”

清溪在好读书方面自是不甘落后、堪称典范,“忠孝传家远,读书世济长”的理念在此生根萌芽。“五翰林”之首廖鸿章年轻时“聪颖好学,试辄冠军,连捷乡、会……”,他曾经写过一首《勉学歌》:“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同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食了饭,便抄文,一横一直要分明;听书后,莫撄情,书中之理去推寻;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沐浴毕,听讲文,文中之理须辨明;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后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无功名。”这首歌既是对他自己考取功名刻苦攻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包括子孙在内的那些求学士子们的一种鞭策与鼓励。廖氏子孙果不负重望,不久便“人文鹊起,甲第巍科居数郡之冠”。后廖氏后人无论迁到何地,皆不忘传颂这首《勉学歌》。

来清溪之前,原以为这里作为达官雅士的祖籍地,必定是亭台楼阁遍布,高堂华屋相拥,处处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没想在乡村所见的,皆为简陋、寒酸之所,丝毫无致仕人家“光宗耀祖”的显赫。廖鸿章升迁往苏州、嘉定定居后,送款回来所建的四层土楼,黛瓦白墙,亦十分古朴,清溪人为官清廉如此,可见一斑。据传“五翰林”之一廖寿丰任浙江粮道时,订章程,清流弊,节约道府银子一万两。他平时生活节俭,却捐出自己的俸银五千两,用于疏浚境内苕溪支流,改善浙江水道。进士廖瑛为人刚正不阿,任江西按察使期间,不畏权贵,严查某道台的种种劣迹,义愤填膺,即令处斩,其大义凛然,为民除害,令百姓交口称赞,誉之为“再世包龙图”。廖瑛因此案被罢官,因忠贞不屈,最终遭迫害致死,令人感怀。

旧时,坎市镇至永定县城的官道途经清溪,文武官员路经此地,均要下轿、下马,缓步走过村庄,表示对廖氏一族的敬意。

星移斗转,时光不知湮没了多少芳华。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溪渐渐归于沉寂,但其崇文清廉的家风却代代传承,未曾遗忘。现如今,廖氏后裔依然人才济济,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不少精英,却从未有贪腐奸佞之人。

近年来,得益于主流媒体的宣传,使“一门四代五翰林”的典故得以重浮水面,清溪又回归于人们的视野。欣闻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暨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正在推进,有识之士正在谋划“清溪翰林”文化旅游项目,清溪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作者单位系龙岩市大数据局)

继续阅读